本实验是与微生物学理论课程同步配套,但是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本课程包括8个实验项目,每个项目4学时。具体是: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器皿的清洗、包装与干热灭菌;培养基的制备及高压蒸汽灭菌;微生物的无菌接种技术及培养特征;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大小测定的方法;革兰氏染色法;IMViC试验;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水中细菌总数;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某些微生物学理论。同时也要使他们初步了解或掌握微生物学相关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与迅速发展的学科前沿接轨。
本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如下知识、能力和素质:
①掌握无菌概念和无菌操作技术
②掌握微生物纯培养和分离纯化技术
③掌握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形态和大小的技术
④掌握微生物革兰氏染色、IMViC试验等分类鉴定技术
⑤掌握微生物的计数技术
1、 授课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掌握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纯化和无菌接种等基本理论和技术。
2. 掌握微生物形态观察、大小测定和分类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3。掌握微生物计数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二) 能力目标
1. 具备微生物选育、培养和工业化应用能力。
2. 具备微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3. 具备在生产、生活中发现、分析和解决微生物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 素质目标
1. 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
2.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每个实验项目均设有1个单元测试,作为该实验项目的预习报告成绩。全部单元测试总评后的成绩,为本实验课程的最终预习成绩,占本实验课程平时成绩的20%。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必有具备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基础生物学等理论和实验知识。
1.教学主要参考书目录
[1] 沈萍, 陈向东.微生物学(第8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1.
[2] 王宜磊, 方尚玲, 刘杰. 微生物学[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8.
[3] 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4.
[4] 诸葛健, 李华钟. 微生物学(第二版)[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9.
[5] 袁生. 微生物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
[6] 沈萍, 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
[7] 周世宁.现代微生物生物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
[8] 闵航, 吴雪昌. 微生物学[M]. 北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
[9] 周德庆, 徐士菊. 微生物学精要·题解·测试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3
2.参考教学网站
[1]《微生物学》,武汉大学 - 爱课程 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774.html
[2] 微生物学_华中农业大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HZAU-1002270005
[3] 南开大学微生物学-爱课程 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3725.html
[4] 爱课程-浙江工业大学 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633.html
[5] 丁香园-微生物学技术讨论版 https://www.dxy.cn/bbs/index.html
[6] 中国微生物信息网 https://www.ooobio.com/
3.国内外优秀学术期刊
[1] 微生物学报
[2] 生物工程学报
[3] 生态学报
[4] 微生物学通报
[5]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
[6]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7] 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
[8] ISME Journal
[9] Trends in Microbiology
[10] Bioresource Technology
[11]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Q : 本课程有无认证证书?A : 无认证证书。
Q : 本课程的教材是什么?A : 本课程以沈萍和陈向东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第5版)为主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