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程是生命科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农学等大类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部分学科的核心课程和考研专业课程。
本课程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表达调控、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
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基因表达调控、微生物生态、分类和鉴定、传染和免疫等基础知识;结合实验教学,了解和掌握微生物菌种分离和培养、染色和观察、菌种选育、菌种保藏、以及有害微生物控制等基本微生物实验技术和方法。学生能应用微生物基本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的相问题。
本课程主要特点或亮点如下:1、构建了一套立足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适合生物、环境、食品、海洋、农业等不同学科专业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框架和学习流程。2、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材特点,深入挖掘和贯穿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以成果导向教育(OBE)教学评估方法,精心为每个知识单元制作高质量的微课视频,既做到知识点碎片化,又保持课程完整知识体系。3、全面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慕课堂平台,于线下课堂教学前后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和练习。线下课堂教学时,不同专业的主讲老师则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需要,选择开展同步、异步、部分翻转或全翻转教学方法。4、结合科研案例和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组织微生物学实验技能竞赛、微生物培养皿艺术大赛等实践活动,实现教、产、学、研的良好结合。
按照课程大纲要求
第1章 绪论-1学时
第1章 绪论-1学时
第1章 绪论-单元作业
第2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5学时
§2-1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1学时
§2-2 显微镜和显微镜技术 -1学时
§2-3 显微镜下的微生物-3学时
第1章+第2章-单元测验1
第2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单元作业1
第2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单元作业2
第2章-单元测验2
第3章 微生物细胞结构与功能-6学时
§3.1 原核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3.5学时
§3.2 真核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2.5学时
§3.1 原核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单元作业
§3.2 真核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单元测试
§3.1 原核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单元测试
§3.2 真核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单元作业
第4章 微生物的营养-3学时
§4-1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1学时
§4-2 培养基-1.5学时
§4-3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0.5学时
第4章 微生物的营养-单元测试
第4章 微生物的营养-单元作业
第5章 微生物的代谢-5学时
§5-1 微生物产能代谢-2.5学时
§5-2 微生物耗能代谢-1.25学时
§5-3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0.5学时
§5-4 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0.75学时
第5章 微生物的代谢-单元作业2
§5-2 微生物耗能代谢+§5-3 代谢调节+§5-4 代谢产物-单元测试
第5章 微生物的代谢-单元作业1
§5-1 微生物产能代谢-单元测试
第6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5学时
§6-1 微生物的个体生长与同步生长-0.5学时
§6-2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0.5学时
§6-3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1学时
§6-4 真菌的群体生长繁殖-1学时
§6-5 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学时
§6-6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1学时
§6-1+§6-2+§6-3+§6-4-单元测试
§6-5+§6-6-单元测试
第6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单元作业1
第6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单元作业2
第7章 病毒-4学时
§7-1 病毒概述-0.5学时
§7-2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0.5学时
§7-3 毒粒的性质-0.5学时
§7-4 病毒的复制-1学时
§7-5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0.5学时
§7-6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0.5学时
§7-7 亚病毒因子-0.5学时
§7-4 病毒的复制+§7-5 病毒的非增值性感染+§7-6 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7-7 其他病毒-单元测试
第7章 病毒-单元作业
§7-1 概述+§7-2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7-3 毒粒的性质-单元测试
第8章 微生物的遗传-7学时
§8-1 遗传的物质基础-0.5学时
§8-2 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0.5学时
§8-3 质粒与转座因子-0.5学时
§8-4 基因突变及修复-1学时
§8-5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2学时
§8-6 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性-0.5学时
§8-7 微生物的育种-1.5学时
§8-8 基因工程和菌种保藏技术-0.5学时
第8章 微生物的遗传-单元作业1
§8-1 遗传的物质基础+§8-2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8-3 质粒与转座因子+§8-4基因突变及修复-单元测试
§8-7 微生物育种+§8-8 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第8章 微生物的遗传-单元作业2
第8章 微生物的遗传-单元作业3
§8-5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8-6 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性
第9章 微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2学时
§9-1 转录水平的调控-1学时
§9-2 转录后调控-0.5学时
§9-3 古菌的转录调控和细菌的群体感应调节-0.5学时
第9章 微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单元测试
第9章 微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单元作业
第11章 微生物的生态-2学时
§11-1 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0.5学时
§11-2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1学时
§11-3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0.5学时
第11章 微生物的生态-单元作业
第11章 微生物的生态-单元测试
第12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与分类鉴定-3学时
§12-1 生物进化计时器-1.5学时
§12-2 微生物的分类-0.5学时
§12-3 微生物系统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0.5学时
§12-4 微生物的快速鉴定与分析技术-0.5学时
第12章-单元测验
第12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与分类鉴定-单元作业
第14章 感染与免疫-5学时
§14-1 感染的一般概念-1学时
§14-2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0.5学时
§14-3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 1.5学时
§14-4 抗感染免疫-1.5学时
§14-5 免疫病理-0.5学时
§14-3-2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免疫耐受性)+§14-4抗感染免疫+§14-5免疫病理-单元测试
§14-1 感染的一般概念+§14-2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14-3-1宿主的特异性免疫-单元测试
第14章 感染与免疫-单元作业1
第14章 感染与免疫- 单元作业2
在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必有具备有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基础生物学等理论和实验知识和技能。
1. 教学主要参考书目录
[1] 沈萍, 陈向东.微生物学(第8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1.
[2] 王宜磊, 方尚玲, 刘杰. 微生物学[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8.
[3] 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4.
[4] 诸葛健, 李华钟. 微生物学(第二版)[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9.
[5] 袁生. 微生物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
[6] 沈萍, 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
[7] 周世宁.现代微生物生物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
[8] 闵航, 吴雪昌. 微生物学[M]. 北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
[9] 周德庆, 徐士菊. 微生物学精要·题解·测试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3
2. 参考教学网站
[1]《微生物学》,武汉大学 - 爱课程 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774.html
[2] 微生物学_华中农业大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HZAU-1002270005
[3] 南开大学微生物学-爱课程 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3725.html
[4] 爱课程-浙江工业大学 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633.html
[5] 丁香园-微生物学技术讨论版 https://www.dxy.cn/bbs/index.html
[6] 中国微生物信息网 https://www.ooobio.com/
3. 国内外优秀学术期刊
[1] 微生物学报
[2] 生物工程学报
[3] 生态学报
[4] 微生物学通报
[5]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
[6]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7] 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
[8] ISME Journal
[9] Trends in Microbiology
[10] Bioresource Technology
[11]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