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SPOC学校专有课程
现代金融学
第3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4年03月13日 ~ 2024年07月09日
学时安排: 3-5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46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现代金融学是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角度研究现代经济和金融运行规律,探讨经济与金融持续、稳定、高效发展机制的一门课程,金融专业培养计划将本课程列为核心课程。由于其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再加上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现亦成为财经类非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现代金融学是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角度研究现代经济和金融运行规律,探讨经济与金融持续、稳定、高效发展机制的一门课程,金融专业培养计划将本课程列为核心课程。由于其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再加上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现亦成为财经类非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一、课程简介

现代金融学课程以货币与存款货币银行为主要对象,重点研究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及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研究存款货币银行的派生机制。它主要通过对利率理论、金融市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阐述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以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等问题,从而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课程目的

本课程充分反映国内外成熟的金融学教学及科研的新成果。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金融专业实务知识,构建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经济管理专门人才,本课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更新,既照顾金融学理论的脉络,又符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要求。从而建立起既有明确研究对象,又有内在联系的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从事金融理论与实务工作所必须的金融知识。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现代银行制度下信用货币的特点、货币供应量与银行信用活动和金融市场的内在联系,中央银行宏观调节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金融宏观调控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经济中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活动的新发展;具有初步运用所学原理对金融领域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同时结合课后辅导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正确解读金融政策和把握政策方向,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模块设置

本课程内容共分为十四章三个模块(每周一章),模块1的主题为信用货币(第1-3章);模块2的主题为货币理论与政策(第4-10章),模块3的主题为金融体系(第11-14章)。各模块的具体章节安排请详见下面课程大纲。

四、授课方式介绍

为了便于学生由浅入深,由通至精,全面理解课程内容,本课程体系力求做到层层递进,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一方面要根据本学科、专业教学的基本规格和要求,采用视频观摩、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强化向学生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又通过动手实践、研究论文等第二课堂形式,培养学生采用宏观金融理论分析各种金融问题与经济现象能力,重点提升学生解决金融问题能力。

课程教学方法重点体现在:对于理论性较强课程内容,将增设一定经典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围绕案例分小组讨论分析,并撰写学术小论文或读书报告,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应用性的课程内容,将开设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进行仿真模拟金融业务操作,并撰写实验报告,以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设计问题为同学搭起各门课程的知识架构和内在联系;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分析相关资料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分析过程;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和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一学习小组由5名左右学生组成,选定某一题目组织讨论——包括小组交流、质疑和点评;要求每组制作PPT,内容包括选定主题的文献综述以及参考文献,以充分展示同学的学习成果。

授课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金融专业实务知识,构建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所学知识能够为从事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工作以及进一步的深造奠定基础,具体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达到如下目标要求:

知识要求:掌握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现代银行制度下信用货币的特点、货币供应量与银行信用活动和金融市场的内在联系,中央银行宏观调节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金融宏观调控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经济中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活动的新发展

能力要求:具有初步运用所学原理对金融领域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正确解读金融政策和把握政策方向,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素质要求:培养辨析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银行业务与管理专门人才

成绩 要求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成绩是以“作业、测验、期末考试、及讨论活跃度”之成绩为计算依据,各考核项目占比如下:
(1)测验成绩占20%;
(2)作业成绩占20%;
(3)考试成绩占50%;

(4)讨论成绩占10%;

本课程最终成绩 = 各考核项目成绩*权重值。

课程大纲
货币与货币制度
课时目标: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趋势;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化。从货币的起源与发展理解货币的本质;能正确辩析各种货币学说。理解货币的各种职能;重点掌握货币职能的特点与作用。了解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货币制度演变的原因。重点掌握现行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1.1 货币的起源
1.2 货币的形态
1.3 货币的职能与界说
1.4 货币制度
信用、利息与信用形式
课时目标:了解信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重点掌握高利贷信用的特点。掌握信用与货币的关系。正确理解现代信用与经济的关系,重点掌握现代信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及其可能以出现的泡沫经济问题。掌握利息的概念与实质。掌握现代各种信用形式及其特点。
2.1 信用的产生与本质
2.2 利息
2.3 信用的内容与形式
利率理论
课时目标:掌握利息率与资本收益率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各种利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尤其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熟练掌握单利和复利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熟练掌握现值的运用。掌握利率决定的理论,能分析影响利率变化的各种因素。了解利率期限结构。
3.1 利率及其种类
3.2 利率的决定与作用
3.3 利率的度量
3.4 利率的期限结构
存款货币银行
课时目标:了解银行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理解银行的特殊风险。了解银行的不同经营方式。理解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原则。
4.1 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4.2 金融创新
4.3 金融监管
4.4 中央银行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与货币供给
课时目标:理解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机制。理解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熟悉货币供给的各种口径,掌握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及意义。 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机制。 了解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熟悉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的概念及其了解货币当局与货币供给变量之间的关系。
5.1 存款货币的创造
5.2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5.3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5.4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
货币需求与货币均衡
课时目标:了解货币需求的古典理论能够分析货币需求的实际情况。掌握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 能分析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6.1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6.2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6.3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6.4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课时目标:理解通货膨胀的含义,掌握测定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熟悉通货膨胀的常见分类,正确认识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了解西方学者对于通货膨胀经济影响的争论,重点掌握我国学者的基本共识,能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分析通货膨胀的影响。掌握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方案与对策,全面具体分析各种方案的适应症状。了解通货紧缩的概念,重点掌握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影响及治理对策。
7.1 通货膨胀及其度量
7.2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7.3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
7.4 通货紧缩
货币政策
课时目标:了解货币政策的含义和作用理解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掌握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介目标与政策工具之间的联系,以及货币政策各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重点掌握中央银行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经济。
8.1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8.2 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
8.3 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经济与实际经济
课时目标:了解名义和实际经济的两分分析框架了解虚拟资本、虚拟经济的概念了解货币中性的概念以及相关论述。
9.1 两分框架
9.2 虚拟资本
9.3 货币中性抑或非中性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课时目标:了解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理解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了解金融压抑特别是利率管制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了解金融自由化的核心内容。
10.1 金融与经济增长
10.2 金融压抑
10.3 金融自由化
金融中介体系
课时目标:掌握金融机构的构成,掌握我国金融体系的建立过程及其改革内容。了解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与发展趋势,重点掌握银行性与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的共性与特性。了解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等基本知识理解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的地位和中央银行的业务经营原则。
11.1 金融中介
11.2 金融中介体系
11.3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金融市场
课时目标:掌握金融市场的概念,掌握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功能和类型。 了解证券市场的构成、组织和交易程序。 了解金融工具的概念、类型等一般知识。
12.1 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12.2 货币市场
12.3 资本市场
12.4 其它金融市场
金融体系
课时目标:初步了解金融体系的内涵、分类、结构与职能。初步了解金融改革的过程、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能正确认识金融体系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并了解我国金融改革的未来趋势。
13.1 金融体系与功能
13.2 金融体系的两种结构
13.3 金融基础设施与支付清算体系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课时目标:理解金融脆弱性生成的内在机制理解金融危机的概念以及防范措施。
14.1 金融脆弱性
14.2 金融危机
14.3 中国的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对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以及金融学具有一般的基础性了解(但不要求)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掌握课程知识。

参考资料

教材:

黄达,张杰。金融学(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黄达教授与张杰教授编著的《金融学》。早在1992年,该教材经当时的国家教委组织审定为“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1999年又作为教育部的“国家级重点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目前,该教材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教育部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同时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北京市高等教育经典教材。黄达教授是国内公认的金融学界泰斗人物,其《金融学》教材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被国内高校普遍采用。

参考书:

1.凯恩斯。货币论(上下卷)。

2.马克思。资本论(货币部分)。

3.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七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广谦。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述评(修订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5.迈克尔·伍德福德(Michael Woodford)。利息与价格:货币政策理论基础(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6.基德韦尔 (Kidwell D.S.), 布莱克威尔 (Blackwell D.W.)。货币、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原书第10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7.卡尔·E·瓦什。货币理论与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卡尔·布鲁纳(Karl Brunner) , 艾伦·H·梅尔茨(Allan H.Meltzer)。货币经济学:货币分析问题。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9.张五常。货币战略论:从价格理论看中国经验。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10.宋鸿兵。货币战争。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11.陈志武。金融的逻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

12.格奥尔格·席美尔 (Georg Simmel)。货币哲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13.于泽。理性非注意、粘性信息和最优货币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4.弗格森 (Ferguson.N.)。货币崛起:金融如何影响世界历史。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15.何新。汇率风暴:中美货币战争内幕揭秘。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

16.张明君。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7.奥托马·伊辛(Otmar Issing) , 威特·加斯帕(Vitor Gaspar) , 英纳兹奥·安格洛尼(Ignazio Angeloni)。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的策略和决策方法。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18.陈学彬。货币政策微观基础:中国居民消费和投资行为动态模拟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19.张伟。货币危机之谜。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20.余明。中国货币冲销工具的选择与安排。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21.汪洋。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常见问题
  1. 教学参考网站:人大经济论坛;一行两会网站;上交所、深交所网站。

  2. 专业期刊:《经济研究》、《金融研究》、《金融论坛》。

  3. 个性化要求:遵守规范,自由思考,放飞梦想,也许你就是下一个金融大咖。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1 位授课老师
丁宁

丁宁

副教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