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的主题是探讨微生物和食品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我们将学习到: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种类、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分类以及在食品环境中的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规律,如何在食品制造中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的作用生产多种多样的发酵食品,在食品保藏过程中控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如何防止食品腐败变质、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等。
课程团队精心制作,为你奉上有料又有趣的营养大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将有以下收获:
一览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发展历程中的科学故事和卓越科学家。
各种精美的高清显微照片让你大开眼界。
系统掌握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有关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营养、生长规律、菌种选育、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等。
以全新的视角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制造中的应用,如面包、葡萄酒、干酪、柠檬酸等。
知道微生物为何导致食品腐败变质以及如何防范。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方法。
学习本课程,食品类专业的同学可以更好地获取专业知识,而非专业学习者则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有助于饮食安全。
学习完本课程,参加期末考试,成绩合格的同学,可以获得精美的教师签名课程证书。
总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
观看学习视频(20%):完整观看全部学习视频。视频可重复观看。
平时单元测验(40%): 每次测验可提交三次,由平台自动判分,取最高分为有效分。
课程讨论(20%): 获取满分学生需要在“课堂交流区”中参加老师发起的讨论,发帖和回帖的数量总共达30条以上。
期末考试(20%): 需要在60分钟内完成,只允许尝试一次,测试中间不允许退出。
综合成绩60分及以上合格,80分及以上优秀,并可申请相应证书。
第1单元 绪论——走进微生物世界
微生物的类群
微生物的特点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
微生物猎手——科赫
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
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单元测试
第2单元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认识微生物王国的大家族
细菌的形态和大小
细菌的特殊构造——芽孢
细菌的繁殖及菌落特征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初识酵母菌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与生活史
霉菌——最熟悉的陌生人
霉菌的群体形态
列表比较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单元测试
第3单元 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我们是微生物的配餐师
微生物的六大营养素
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
微生物的培养基
神奇的微生物艺术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微生物的接种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独创性的微生物生长空间——生物反应器
生物反应器的类型
单元测试
第4单元 微生物的代谢——酶使我们无所不能
微生物对多糖的分解利用
微生物对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利用
微生物的次级代谢
神奇的微生物艺术
单元测验
第5单元 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每个生命都有软肋
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单元测试
第6单元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DNA的神奇之旅
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微生物的菌种保藏
单元测验
第7单元 微生物的生态——谁是朋友?谁是敌人?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单元测试
第8单元 微生物与食品制造——美食背后的生命奥秘
面包制作的魔力
面包的生产工艺
发酵乳制品
干酪
葡萄酒
柠檬酸
柠檬酸的生产工艺
单元测试
第9单元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是把双刃剑
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检验
商业无菌的检验
食品中酵母菌和霉菌的检验
单元测试
第10单元 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栅栏理论及其他
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
栅栏理论
单元测试
第11单元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微生物猎人有奇招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
沙门氏菌的检验
志贺氏菌的检验
单元测试
期末考试
本课程的学习者需要具备一些基础的生物学知识。
适合以下学习者: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学生
对生命科学和美食感兴趣的人
有一些生物学基础知识,怀着一颗好奇心想学习更多的人
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何国庆,贾英民,丁立孝. 食品微生物学(第3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6.
沈萍. 微生物学(第8版)2016. 高教出版社.
Pathleen Park Talaro, Parry Chess. 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 McGraw Hill, Inc. 2012.
1. 怎样开始本课程的学习?
开始课程学习之前,请先完整阅读本课程介绍页的内容,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考核方式。
2. 本课程学习的资源有哪些?
本课程最主要的资源是视频,在视频中已有PPT穿插在里面,只需要认真观看视频即可。我们会根据课程学习需要,增加一些阅读文本。另外,我们还罗列了一些参考资料,便于感兴趣的学习者查阅。
3. 怎样才能学习好本课程?
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感兴趣的话题自行检索相关学习资料,并积极在论坛讨论,和学习者及其老师共同交流想法,分享体会和学习资料。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自主学习是本课程倡导的学习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