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本课程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要求,贯彻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兼顾大学生日常生活劳动、侧重于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需要,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旨在提升大学生综合劳动素养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课程共设计了三篇:第一部分劳动基础理论,包括劳动教育概述、劳动职业素养、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关系;第二部分劳动知识技能,包括劳动社会保障、劳动安全、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劳动法与劳动风险防范;第三部分劳动教育实践,包括劳动教育的实践和实验设计。
1.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将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观念根植于学生内心,使学生摒弃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错误观念。塑造正确的劳动态度和情感,培养大学生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愿意用劳动去服务人民、贡献社会、建设国家。
2.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塑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系统掌握劳动法律、劳动关系、劳动社会保障、劳动安全、职业卫生等劳动科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本质,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形成科学的劳动观。
3.能让大学生充分利用知识和技能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秉承“德智体美劳”五育理念,促进以劳树德、以劳强智、以劳强体、以劳逸美,培养学生把劳动作为生活本身的态度与习惯。
4.牢固树立劳动教育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观念,促进学生自觉实现“德智体美劳”的融通,树立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劳动习惯,能够根据学生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自觉提升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技能。
课程成绩由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二个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其中慕课单元测试成绩占平时成绩的20%,慕课在线讨论参与成绩占平时成绩的10%,课堂作业+平时表现+课堂实践+课前预习占平时成绩的70%。
学生应具有高中阶段的劳动教育素养和相关知识,具体如下:
(1)能够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固化良好劳动习惯;
(2)已经选择服务性岗位,经历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获得真切的职业体验,培养职业兴趣;积极参加大型赛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3)已经统筹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相关内容,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自主选择1—2项生产劳动,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提高创意物化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陈国维主编,《大学生劳动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7.
蔡瑞林主编,《大学劳动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