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将运用艺术形态学的相关理论,从对国内外经典电视节目类型的梳理入手,通过大量的个案解析,对电视节目形态的概念流变、分类标准、核心元素和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的研讨。本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旨在帮助学生开阔专业视野,建立自己的电视节目分析评价系统,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电视编导人才提供支持。
本课程为达到帮助参与学习的学生开阔专业视野,逐步建立其个人的电视节目分析评价系统,侧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预设目标。针对戏剧与影视学这一学科的艺术化创作思维特点,并充分考虑到青年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这一群体对互联网络、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平台的稔熟程度。课程教学的因应性方案内容设计,紧密围绕学科的核心观念,将课程所涉基本概念、教学重点、案例分析、习题训练等,与网络平台资源建立起逻辑联系。尽可能利用网络的“碎片化”传播特点组织教学内容和设置教学情境,形成围绕课程知识点展开,清晰表达知识框架的短视频模块集。
1.影视传媒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通过本课程的线上教学、实训为
学生拓展视野,促使其形成个人化的影视节目评价系统观念。
2.各个学校的校际选修课学生。通过本课程的线下教学、实训,强化学生的
独立思考和对影视行业的整体认知、分析能力。
3.社会广大影视爱好者。通过本课程的线上开放教学,为影视爱好者提供作
品解析的一种关注视角。
本课程的总分由线上和线下两部分构成,其中线上由视频学习、单元测验、考试四个模块组成:
其中视频学习及单元测验占60%,每章学习完成后均有一个单元测验,由10道单选题和10道判断题组成。
其中期末考试占40%,在课程学习完成后在平台完成测验。
第一章 绪论:电视与网络视频节目形态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节目形态:基于内容与传播平台关系的思考
第二节 分类体系:电视节目形态的固化与变化解析
第一章单元测验
第二章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
第一节 电视新闻节目的界定及其形态流变
第二节 电视平台特点对新闻节目形态的影响
第二章单元测验
第三章 电视综艺节目形态
第一节 娱乐观念与电视综艺节目形态的定型、发展
第二节 电视综艺节目的衍生形态
第三章单元测验
第四章 电视谈话节目形态
第一节 多元观点的表达与电视谈话节目形态
第二节 电视谈话节目的元素及建构观念
第四章单元测验
第五章 电视与网络平台竞争影响下的节目融合形态
第一节 全媒体观念与电视节目形态的融合现象
第五章单元测验
第六章 网络视频节目形态
第一节 网络平台传播特点对视频节目形态的影响
第二节 网络视频节目的几种形态
第六章单元测验
第七章 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新形态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对视听节目形态发展趋向的一般性描述和现实模式
第二节 视听节目新形态的两大特征
第七章单元测验
1.基本理论知识储备。本课程属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需要学习者掌握
一定的编导专业常识,具备必要的编导思维观念。因此,前置衔接课程应
为《电视编导导论》《视听语言》《电视文案写作》《影视编剧基础》《电视
编导业务》《传播学原理基础》《电视剪辑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
2.常识性节目制作实践知识储备。本课程也需要学习者熟悉并掌握影视行业
的节目基本制作、实践能力。这些实践经验和行业节目制作知识的储备,
对整体把握节目形态与行业发展背景的关联极有裨益。
1.孙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
2.徐舫州、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
3.张小琴、王彩平:《电视节目新形态》
4.王憬晶:《韩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研究》
5.【英】麦克奎恩 著,苗棣、赵长军、李黎丹 译:《理解电视》
6. 刘昶、甘露、黄慰汕:《欧洲优秀电视节目模式解析》
7.宋晓阳:《日本经典电视节目模式》
常见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选修本课程人在理论知识上的储备不足。另一个是对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节目之间关联的综合运用——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问题。
本课程的宏观内容是对电视行业以及网络新媒体背景、环境的整体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电视、网络这两个不同传播平台的媒介属性:电视表达主流的大众的声音,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电视业处于市场化、国际化的传播竞争中,电视具有商品性。电视业在栏目化、产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趋向专业化和集团发展。电视和网络节目形态的发展变化,均与上述行业发展有紧密的关联。
此外,本课程的内容侧重具体的节目形态解析,需要学生相对全面地掌握《艺术形态学》《中外广播电视发展史》《传播学》等相关理论学科的基础知识,并能够将其结合当前电视、网络节目的各种观念变化,形态变化加以综合运用。
其它问题,暂付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