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传播学概论》课程是专业必修课,是高等学校新闻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等学科门类的基础理论课及主要的核心课程之一,着重介绍传播学基本原理,并通过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学会用理论来分析和研究传播现象。
《传播学概论》课程是专业必修课,是高等学校新闻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等学科门类的基础理论课及主要的核心课程之一,着重介绍传播学基本原理,并通过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学会用理论来分析和研究传播现象。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主要以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基础,剖析传播的定义、传播的结构与模式、功能、研究方法、内容、媒介、传播谋略与技巧、受众、传播环境与效果等,让学生对传播研究的理论有全盘认识,加强对各理论之间的贯通能力。要求学生除了掌握传播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外,还要通过课堂内外的习作,提高自己的传播沟通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本课程的教学以理论为主,同时注重对学生传播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成绩 要求
本课程考核包含以下四个部分:
1.完成视频及文字内容学习。20%
2.完成单元测试。20%
3.完成课程讨论。10%
4.完成期末测试。50%
课程大纲
走进传播学:课程学习指导
课时目标:了解什么是传播学,学习传播学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有什么意义
00.1 课程的简单介绍
00.2 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00.3 课程的安排
绪论:传播学基础探寻
课时目标: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宗旨,传播学的研究体系以及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0.1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0.2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
0.3 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的意义
0.4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
课时目标:认识传播学发展的简单历史情况,了解传播学创始人的主要贡献,传播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1.1 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
1.2 传播学的产生与确立
1.3 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
第二章 传播
课时目标:了解有关传播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定义、特点、分类、模式、功能和原则等
2.1 传播的概念
2.2 传播的特点
2.3 传播的分类
2.4 传播的革命
2.5 传播的模式
2.6 传播的功能
2.7 传播的原则
第三章 传播者
课时目标:了解传播者与信源、受众的关系,传播人的权利和责任,媒介组织的作用,守门人的概念和传播制度研究
3.1 个人层面的传播者
3.2 媒介组织
3.3 传播制度研究
第四章 传播与信息
课时目标:了解信息的基本知识,信息与传播的关系,信息匮乏、信息爆炸和信息侵略
4.1 信息研究简述
4.2 信息的传播分析
4.3 信息的特征
4.4 信息爆炸和信息匮乏
4.5 信息污染和信息侵略
第五章 传播与符号
课时目标:了解符号的特性,符号的作用,语言符号和易读性,了解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5.1 符号、意义与传播
5.2 符号的特性、功能与易读性
5.3 语言符号
5.4 非语言符号
第六章 传播媒介
课时目标:了解传播媒介构成要素和媒介理论
6.1 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6.2 传播媒介的类型
6.3 媒介理论述评
6.4 传播媒介发展现状的几点思考
第七章 受众
课时目标:了解受众的特点,受众理论,受众心理效应,受众的权利,反馈,意见领袖
7.1 受众的形貌
7.2 受众研究的理论
7.3 受众的心理
7.4 受众的选择机制
7.5 受众的反馈
7.6 意见领袖
第八章 媒介环境
课时目标:了解传播环境的概念和特征,传播环境的不同层次的特征
8.1 传播环境
8.2 媒介环境
8.3 传播环境与媒介生态
第九章 传播效果
课时目标: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理论,传播效果的实质,传播效果的评估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有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的基础均可学习。可结合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课程进行学习。
参考资料
教材:《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
教学参考书: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传播学的起源、研究和应用》(第5版),沃纳·塞弗林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3.《传播学史》,E.罗杰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4.《大众传播模式论》,丹尼斯·麦奎尔等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