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历史包括19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解体至今整整170年的历史。这其中经历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天翻地覆的三十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对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和曲折的三十年;从改革开放开始至今仍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走向辉煌的三十余年。可以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被帝国主义侵略和蹂躏的屈辱史;是中国人民为摆脱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而不断斗争的革命史;是中国人民不断寻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寻求现代化出路的探索史;也是中国人民终于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贯穿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是: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开创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就是要向大学生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讲授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国家出路,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进而怎样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为此,本课程还将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作为主要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推动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国史国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
总评成绩60分至84分为合格;85分至100分为优秀。总评成绩按以下比例分配:
1.单元测验:客观题。占20%,
2.单元作业:主观题,占20%,单元作业需要学生互评。每人至少互评6个他人作业。未参与互评的学生将给与所得分数的50%;未完成互评的学生将给与所得分数的80%,全部完成互评的学生将给与所得分数的100%。
3.课程讨论,20%,根据同学们在讨论区中课堂交流区板块发表的有效帖子(含主贴和回帖)的数量给予评分。
4.课程考试40%,期末将进行课程考试,题型包括客观题与主观题,占40%
第1讲 中国近代历史是怎么开始的?
——两个历史落差的转换与中国近代历史的开始
1.1 第一个历史落差:古代中国的辉煌文明——西方“望尘莫及”
1.2 历史落差的逆转:清朝中期迅速衰落——近代欧洲迅速崛起
1.3 英国通过四个阶段打开中国大门
1.4 中国近代历史开始的特点和启示
1.5 案例分析:香港问题的形成和最后解决
1.6 近代中国社会特点和革命任务
1.7 小结与讨论
第2讲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近代中国先进人士对现代化出路的探索
2.1 技术的学习阶段:龚、林、魏与师夷长技理论的提出
2.2 技术的学习阶段:洋务运动与师夷长技理论的实践
2.3 体制的改良阶段:甲午战争失败与戊戌维新的开始
2.4 康、梁、严与戊戌维新运动的推进
2.5 体制的革命阶段: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2.6 资产阶级共和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2.7 人的改造阶段:陈独秀、胡适等与新文化运动
2.8 小结与讨论
第3讲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中国革命新局面
3.1 从历史合力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兴起
3.2 历史的必然选择
3.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特点
3.4 国共合作的历程与国民革命的开始
3.5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3.6 伟人毛泽东的非凡早年
3.7 大革命时期的探索和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3.8 小结与讨论
第4讲 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4.1 大革命的失败与国民党统治的确立
4.2 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的过程
4.3 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的曲折
4.4 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发生曲折的原因分析
4.5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经验的初步总结
4.6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经验的理论提升
4.7 小结与讨论
第5讲 日本侵华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5.1 日本侵华与局部抗战
5.2 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5.3 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5.4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5.5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5.6 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推进与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5.7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5.8 小结与讨论
第6讲 解放战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6.1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局势
6.2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非凡的举动与非凡的影响
6.3 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
6.4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6.5 进城与转折
6.6 新中国统一的中央政权建立的意义
6.7 小结与讨论
第7讲 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7.1 建国初期:严峻形势与巩固政权的斗争
7.2 向社会主义过渡
7.3 良好的开局
7.4 探索过程中的曲折
7.5 文化大革命十年
7.6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7.7 小结与讨论
第8讲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8.1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的新开端
8.2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
8.3 中国改革道路的特点(一)
8.4 中国改革道路的特点(二)
8.5 十八届三中全会与全面深化改革
8.6 走向法治:十八届四中全会与全面依法治国
8.7 小结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