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聚焦于19世纪末到1933年之间的德语现代主义文学,深入探析各种文学流派的形成及其风格特点,细致解读代表性作品的内涵,强调文学与其他文化现象的交融渗透和相互影响,旨在拓宽学习者的人文学科视野,培养其获取知识、分析文本、独立思考和思辩创新的能力。
课程特色:
——兼顾文学发展的史学视角和区域特征
——厘清令人眼花缭乱的流派和概念
——深挖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传授文学批评和文本阐释的理论方法
让我们一起打开书本,在求知和探索的旅行中尽享阅读文学的快乐!
课程面向德语语言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专业的同学,以及对德语国家文学与文化感兴趣的其他人员。详实的概念讲解和流派介绍,辅以深入的文本解读,帮助学习者在知识获取的同时培养分析文本和思辩创新的能力。
1、了解德语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作家及作品
2、通过文本细读,掌握文学批评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3、提高文学的阅读欣赏能力与审美能力
4、传承人文精神,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
1.绪论:反自然主义
1.1 导论
1.2象征主义
1.3印象主义I
1.4印象主义II
第一讲单元测验
第一讲单元测验(2)
2. 维也纳现代派
2.1 施尼茨勒与“内心独白”
2.2 霍夫曼斯塔尔与“语言危机”
2.3 维也纳现代派特点总结
第二讲单元测验
3. “颓废”与身体书写
3.1 托马斯·曼与颓废主义
3.2 穆齐尔的“神秘主义”
3.3 本恩的疾病书写
第三讲单元作业
4 表现主义
4.1 德语表现主义文学
4.2 卡夫卡
第四讲单元测验
5. 题外插曲:卡夫卡与克莱斯特
5.1卡夫卡与克莱斯特的文学关系
5.2 克莱斯特专题一
5.3 克莱斯特专题二
第五讲单元测验
6. 另类经典:里尔克与瓦尔泽
6.1 里尔克的“物诗”
6.2 瓦尔泽与“反成长小说”
第六讲单元测验
7. 现代都市文学
7.3 现代都市文学三:梳理与总结
7.1 现代都市文学一:导论
7.2 现代都市文学二: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第七讲单元测试
8.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文学
8.1 新实际主义
8.2 现代大众剧
8.3 结语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1. 韩耀成:《德国文学史》(修订本)第四卷,商务印书馆,2020。(范大灿主编《德国文学史》系列)
2. (德)吴涵志:《德国文学简史》(德文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