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第6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3年02月06日 ~ 2023年06月30日
学时安排: 3-6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1446 人参加
立即自学
往期不提供结课证书,想参加下学期课程, 点击这里预约>>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653)
spContent=本课程包括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两大部分。医学免疫学主要介绍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以及与疾病的关系的科学,病原生物学主要介绍与人类疾病有关的常见生物的,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学好这门课程,不但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是如何工作的,危害人体健康的病原生物有哪些,可对人体造成哪些危害以及如何去控制它们。还为后面学习药理学、病理学、诊断学、临床学科和预防医学奠定基础。更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强烈的岗位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课程包括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两大部分。医学免疫学主要介绍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以及与疾病的关系的科学,病原生物学主要介绍与人类疾病有关的常见生物的,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学好这门课程,不但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是如何工作的,危害人体健康的病原生物有哪些,可对人体造成哪些危害以及如何去控制它们。还为后面学习药理学、病理学、诊断学、临床学科和预防医学奠定基础。更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强烈的岗位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免疫应答的发生机制、规律及其效应和调节机制,以及有关疾病的发生机理、诊断与防治的一门学科。其基本理论与技术已渗透到医学各个领域。学好这门课,有助于同学们更好理解临床疾病的发病机制,运用免疫学理论和技术进行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病原生物学是以致病生物(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物学性状,及其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致病性与免疫性)以及检测与防治的学科,是学习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的基础。学好这门课,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理解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病原学诊断和防治,树立无菌操作、预防院内感染的观念,同时有助于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控制病原生物感染和传播。 


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开设本课程,我们将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尽可能帮助同学们夯实理论基础、同时学会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共同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我们的力量!  


授课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能够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2. 能够说出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致病的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和防治原则。

二、能力目标 

3. 能应用免疫学基本知识,解释免疫在疾病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中的作用。

4. 能够综合运用病原生物的知识,对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三、价值目标 

5. 能够运用所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解决临床和生活中的问题,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6. 通过学习免疫应答和病原生物致病特点等相关知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科学的生命观、自然观,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7.通过学习我国在控制病原体及感染性疾病中的伟大成就,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课程大纲
免疫学绪论(2学时)
课时目标:1.价值目标:通过学习免疫学发展简史,让同学们理解科学家艰苦卓绝、不断探索进取的精神;2.知识目标:能说出免疫的概念及免疫的三大功能;能说出免疫学的基本内容,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的两大类型和特点;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免疫学理论和技术在医学和生物学中的应用。
1.1 医学免疫学概念及学习意义
1.2 医学免疫学基本内容
1.3 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器官(1学时)
课时目标:1.价值目标:通过学习不同种类免疫器官和免疫器官不同功能,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免疫调节的重要性,增强团队意识;2.知识目标:能说出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的概念、组成和功能;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器官的组成及功能,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免疫器官常见疾病的表现以及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2.1 中枢免疫器官
2.2 外周免疫器官
2.3 免疫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和抗原(3学时)
课时目标:1.价值目标:抗原与生活和临床关系紧密,利用抗原知识可以解释生活和临床上的许多问题,比如疫苗为何能预防疾病,临床用药如何避免或减少抗原性等。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免疫应答对机体来说具有二重性,有利也可能有害,所以抗原对于机体来说也具有二重性,因此要辩证看待物质的抗原性;2.知识目标:能够准确说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与抗原、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半抗原、共同抗原(包括异嗜性抗原)的概念;构成抗原的条件、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的区别、TDAg与TIAg的区别。能够说出抗原的不同分类方法和种类;3.能力目标:能够识别哪些物质具有抗原性,并在临床实践中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区别对待,比如为提高疫苗的接种效果应尽可能增加其抗原性,对于人体内植入的替代性组织材料,尽可能减少其抗原性。
3.1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和抗原概述
3.2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
3.3 抗原
3.4 其他免疫刺激剂
3.5 小结
3.6 拓展阅读
免疫分子(6学时)
课时目标:1.价值目标:(1)免疫分子是一群结构、功能各不相同的蛋白质,通过学习希望学生们树立“结构决定功能”的科学观;(2)免疫分子是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的直接体现,免疫分子功能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作,体现了分工与协作的重要性;同时要辩证看待它们在人体生理功能维持以及疾病中的作用;(3)通过学习这些免疫分子被发现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能了解在科学道路上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为了实现当一名好医生的人生目标,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信念;2.知识目标:能说出抗体、免疫球蛋白(Ig)、补体、细胞因子、MHC、CD等概念。能说出抗体的基本结构、功能及五类Ig特点。能列举补体、细胞因子和MHC分子的作用;3.能力目标:能利用所学知识,理解免疫分子在免疫应答及其相关疾病诊断、防治中的作用。
4.1 抗体
4.2 补体
4.3 细胞因子
4.4 膜分子
固有免疫细胞与固有免疫(2学时)
课时目标:1.价值目标:固有免疫是机体免疫力的强有力保障,尤其是在抗感染过程中。如同我们国家的军队一样,强军才能强国,固有免疫强,才能保证机体防御病原体感染的能力强;2.知识目标:能够说出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固有免疫细胞的种类和功能,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以及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联系与区别;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皮肤粘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的功能,理解皮肤黏膜受损如烧伤、创伤导致感染的原因。理解孕早期是母婴传播病原体进入胎儿体内的重要时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更容易发生于婴幼儿的原因。
5.1 免疫细胞和免疫应答概述
5.2 固有免疫细胞
5.3 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细胞与适应性免疫(4学时)
课时目标:1.价值目标:(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充分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关系;(2)免疫应答是一个多组分参与、高度有序、精密调控的过程,体现了分工与合作、爱岗敬业的重要性;2.知识目标:能够说出T/B细胞表面的分子、T/B细胞的主要亚群以及适应性免疫的基本过程和效应,以及免疫耐受、耐受原的概念、免疫耐受的特点;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T/B细胞表面的分子,理解T/B细胞上在功能上的差异,同时理解可利用细胞表面分子进行T/B细胞数量和亚群的鉴定。通过学习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过程和特点,理解两种免疫效应(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抗感染、抗肿瘤过程中的不同生物学作用。理解免疫耐受和疾病的关系,建立免疫耐受的方法。
6.1 适应性免疫细胞
6.2 适应性免疫
6.3 免疫耐受
6.4 免疫调节
免疫病理(3学时)
课时目标:1.价值目标:适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过了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适应性免疫应答也如此,如果在适度范围,对机体就会产生保护作用;如果过强,则会造成机体损伤;2.知识目标:能够说出超敏反应的概念、类型、各型发生机制和常见疾病;Ⅰ型和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能够复述自身免疫、自身免疫病的概念,能列举参与肿瘤免疫的机体成分;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能够理解不同类型超敏反应的临床特点和防治原则。通过学习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能够理解其防治原则。通过学习抗肿瘤免疫机制,能理解抗肿瘤治疗的免疫疗法。
7.1 超敏反应
7.2 自身免疫
7.3 肿瘤免疫
免疫学应用(3学时)
课时目标:1.价值目标:介绍我国的计划免疫程序及其取得的伟大成绩,激发同学们爱国、爱党的情怀。免疫方法不断更新,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2.知识目标:能够说出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能说出常用的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名称。能够说出机体获得免疫力的四种方式,并能举例。能说出疫苗的概念,及常用疫苗的种类;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理解抗原抗体反应在物质检测、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通过学习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方式和特点,能够正确运用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前者主要用于常规情况下疾病的预防,后者主要用于紧急情况下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知识。
8.1 免疫诊断技术
8.2 免疫防治技术
病原生物学总论(3学时)
课时目标:1.价值目标:大多数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只有少数是有害的,要客观认识生物的致病性;其次病原生物也是不断进化和变异的,它们的每一次变异都会对人类造成极大的威胁,如2020年1月暴发的COVID-19,人类要敬畏大自然、敬畏生命,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与自然界生物和谐相处;2.知识目标:能够说出病原生物的概念、种类、特点、与人类的关系;正常微生物群对人类的有益和有害作用;病原生物造成疾病的机制、感染类型;控制病原生物的方法;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病原生物的分类,理解不同病原生物的诊断方法、治疗药物。通过学习感染类型的概念,能够区分不同感染类型,理解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通过学习病原生物的控制方法,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
8.1 病原生物定义和分类
8.2 病原生物的生态基础
8.3 病原生物与疾病
8.4 病原生物的控制
细菌学(12学时)
课时目标:1.价值目标: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了解细菌,才可以更好利用细菌造福人类,也可以更有效控制细菌感染性疾病,为人类健康而努力;2.知识目标:能够列举细菌共有的形态、结构、生理及致病的特点,常见致病细菌的主要特点、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3.能力目标: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细菌鉴别,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及条件进行细菌控制,能够理解细菌致病物质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9.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9.2 细菌的增殖与培养
9.3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9.4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9.5 常见致病细菌
病毒学(8学时)
课时目标:1.价值目标:病毒性传染病在传染病中所占比重较大,且有效治疗措施有限。因此学习病毒的基本知识,可以更好地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比如,针对有包膜病毒可采用酒精进行灭活,对裸病毒可采取加热的方法加以灭活;2.知识目标:能够说出病毒共同的生物学特点,常见致病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病毒的生物学特点,理解病毒的致病特点、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
11.1 病毒学总论
11.2 常见致病病毒
真菌学(1学时)
课时目标:1.价值目标:霉菌引起的各种癣是常见病、多发病,通过学习真菌学知识,有助于理解癣症的防治;2.知识目标:能够说出真菌的特点和种类;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真菌的生物学性状,理解真菌的病原学检测主要以直接镜检为主,抗真菌药物不同于抗细菌药物。
12.1 真菌
人体寄生虫学(9学时)
课时目标:1.价值目标:寄生虫是一类对人体危害严重的病原体,至今缺乏有效的疫苗。但其生活史过程复杂,所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饮食方式,阻断其传播途径、预防感染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倡导同学们树立自己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从自身做起,预防寄生虫感染;2.知识目标:能够说出寄生虫的生物学特点和分类,常见致病寄生虫的主要致病作用;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寄生虫的生物学特点,理解寄生虫致病特点、寄生虫病表现、诊断方法和主要防治措施。
12.1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12.2 蠕虫概述
12.3 主要致病线虫
12.4 主要致病吸虫
12.5 主要致病绦虫
12.6 主要致病原虫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预修课程包括细胞生物学或医用生物学、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

参考资料

1.袁嘉丽、刘永琦主编《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6月。

2.刘文泰主编《医学免疫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8月。

3.曹雪涛主编《医学免疫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6月。

4.李凡、徐志凯主编《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6月。

5.诸欣平、苏川主编《人体寄生虫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6月。


常见问题

亲爱的朋友,本课程中部分图片、动画来自网络,仅用于教学目的,我们对原创者深表谢意!如果涉及到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zyxybyymy@163.com),我们一定会积极解决!

河北中医药大学
3 位授课老师
马志红

马志红

教授

戴军

戴军

副教授

李小红

李小红

讲师

推荐课程

彭凯平教积极心理学

大渔大师课

268人参加

彭凯平教情绪心理学

大渔大师课

79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