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中药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临床用药为核心,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该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系统讲解中药发展辉煌历史、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内容,融入燕赵医家用药经验、当代医家杰出成果、安全合理用药警示等内容,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系统的中药基本理论,扎实的辨证用药能力,与时俱进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中医临床诊疗、科学研究以及预防、保健等社会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该课程是中医药院校面向各个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介于基础和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是从事中医药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临床诊疗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中药学》课程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以“强化理论、增强技能”为出发点,以“培养辨证用药、配伍用药、安全合理用药”为重点,以构建“岗位人、职业人、社会人”需要的知识体系为准则,梳理、整合教材内容并不断融入新知,力求教、学、用一体化。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常用重点中药130种左右,熟悉常用中药90种左右,了解常用中药100种左右;要求明确每味药物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代表性药物的配伍意义、特殊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等知识,并能对常用中药饮片能够准确辨认。旨在培养学生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能力。


《中药学》虽属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但药材众多、内容丰富,具有“多学科嵌套、多领域交织”的特点,融医、药、文、史于一体,其综合性、延展性和深刻性已远远超出教材界限。临床中药学教学团队在授课过程中构建出独特的“3+1”课程模式,即一个指导思想(燕赵名医用药规律文献整理及数据挖掘),三个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

本课程的特色主要包括:

1.弘扬燕赵医学,传承燕赵医家用药经验——整理传承燕赵古今医家如刘完素、李东垣、张锡纯、李士懋、田淑霄用药经验,融合于授课内容。

2.细化课程内容,突出课程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将中药学授课内容分为四个方面:中药药性理论的传统认识和现代科学内涵、中药传统功用及其经典配伍、中药传统炮制与性效关系、中药安全合理应用的措施和方法。

    3.尊从认知规律,注重思维养成——课程讲授时,尊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课程讲授的主线按照通过药性理论分析重点常用药物的功用和配伍,指导学生学会认知和分析中药功用的方法, 并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案例分析等,将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4. 结合时代特点,倡导安全合理用药 ——针对目前中药运用的普遍化、大众化和相继出现的安全问题,授课内容注重强调安全合理用药的观念和实例,并将《中药安全与合理用药导论》和《临床中药学理论与实践》作为补充教材。

  5. 教学理念先进,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并灵活地运用了翻转课堂、 PBL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CBL (案例教学模式)、 TBL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有利于夯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针对专业特点完成了课程主要内容全部的教学设计方案,课程团队教师在全国教学设计竞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 次、三等奖 2 次,对校内外教学设计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6. 推进课程思政,引领课程思政一流课程建设—— 团队成员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通过中药的起源和发展,领略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增强爱国精神;通过前贤名医涉险采药,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通过中药治病经验的日积月累不断丰富,培养学生的传承精神;通过讲解活血化瘀药、联系现代的络病理论,培养创新精神,九蒸九晒体现中药炮制匠人的工匠精神;中药文化内涵凸显中医药文化的人文精神。

授课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叙述中药药性理论内容,熟记130味临床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以及使用注意。

2.能够运用中药药性理论辨析相似中药的功用异同,分析中药产地与采集、中药炮制、中药配伍、用药剂量以及煎煮方法对中药临床应用的影响。

3.能够针对中药的安全性问题,分析影响中药安全的因素,并提出保证安全有效用药的对策和措施。

(二)能力目标

4.能够运用所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知识,针对临床疾病进行辨证用药、配伍用药,并能为患者进行正确的用药交代。

5.能够针对中医药热点事件,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学习新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建立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

6.能够分析具有争议性的知识点,提出科学研究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

7.能够通过查阅文献及书籍,了解燕赵医家的用药经验,分析燕赵医家在中药学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三)价值目标

8.通过学习中医药相关知识,能够热爱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医药文化,熟知中药在“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大健康医疗模式中的重要地位。

9.尊重生命,正视医学伦理,充分认知中药应用的终极目的是保障人类持续的健康。重视用药对象的个人信仰、人文背景与价值观念的差异,能够充分考虑用药对象的利益并发挥中药的最大效益。

10.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用批判性思维学习理论知识,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科学研究,将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发现、合理使用中药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1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身心健康,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志愿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服务。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1.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2. 掌握中医诊断学知识。
参考资料

1.钟赣生、杨柏灿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药学》

2.张廷模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临床中药学》

3.张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临床中药学理论与实践》

4.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临床中药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5.张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药安全与合理用药导论》

6.本课程视频和课件中部分图片和视频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