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华夏民族的风水宝地,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依托着历代经典文献,绵延不断地流传下来。 “文献、汉画、思辨、礼乐、书院”章显中原底蕴,传承华夏文明。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了解到中原文化的智慧、气度和神韵,让我们一起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华夏民族的风水宝地,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依托着历代经典文献,绵延不断地流传下来。 “文献、汉画、思辨、礼乐、书院”章显中原底蕴,传承华夏文明。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了解到中原文化的智慧、气度和神韵,让我们一起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课程目标:
1、引导学生对史学的关注,提高史学素养,感悟中国历史所传达的宝贵人文精神。
2、促进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提高对中华文明基本精神和本质内涵的认知。
3、了解中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提高中原崛起的文化竞争力。
课程主题:
《中原文化(历史篇)》立足于史学的角度来谈中原文化,基本思路是关注萌发于中原大地 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透过历史文献、历史观念、礼乐制度、文化遗产来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精神。立足于史学角度讲述中原文化,是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要求,同时也体现出独特的地缘和学缘优势,也是及时回应现实的社会需求而做的努力,也是课程的特色和亮点。
课程特色:
《中原文化》是郑州大学着力打造的最具“豫风”的慕课课程,意在宣扬中 华传统文化,打造地域品牌。《中原文化(历史篇)》创新性地从中原历史内蕴的 多个维度多个主题来谈论历史,并各成体系,成为最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特色课程。《中原文化(历史篇)》立足中原历史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本质内涵,突出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讲授内容把握影响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从历史人物、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文献传承、文化遗产等多个角度切入,带领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明进程中中原文化的重要历史地位,使学生更为深刻地感悟历史,展望未来。讲授兼具专业性与通识性。课程共分为 6 章,23 节,500 多分钟。《中原文化(历史篇)》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辩论、采访、赏析等方式,将融入到教学中,倡导学术争论,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参与。采用大量的实景拍摄,融入大量视频音频,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中原”,提高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授课目标
1、引导学生对史学的关注,提高史学素养,感悟中国历史所传达的宝贵人文精神。
2、促进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提高对中华文明基本精神和本质内涵的认知。
3、了解中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提高中原崛起的文化竞争力。
课程大纲
文献
课时目标:“文献中原”篇,是立足于历史文献的角度来理解中原文化的重要历史地位。在讲授内容上,选取了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人文心理至深至远的“春秋笔法”,与中原历史相关的文献典籍:《春秋》、《后汉书》、《资治通鉴》,以及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原文献南传”,通过关键历史要素的提取、诠释和历史场景的重建,展现中原文化的内涵和底蕴。
1.1绪论
1.2“郑伯克段于鄢”与《春秋》笔法
1.3欲雄飞而折翅,谱就旷世异曲
1.4独乐园和《资治通鉴》
1.5中原文献南传
汉画
课时目标:汉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河南是汉代画像石、砖出土最多的地区之一,从形制、风格上而言都迥异于其它地区,它们的价值无可估量。
2.1 绘刻死后世界
2.2 祈愿长生不老
2.3 幻想渺渺仙界
2.4 编织人仙故事
2.5 结语:神话的意义
思辨
课时目标:春秋时期的基本情况、中原的疆域及这个时代贵族的精神。郑国的基本情况、风俗——郑风淫、理性与法家。宋国的基本情况、风俗——民性与政治方面。华夷之辨与华夏共同体的形成。
3.1 春秋时期的基本情况
3.2 郑国的风俗
3.3 宋国的风俗
3.4 华夷之辨与华夏共同体的形成
礼乐
课时目标: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中国的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4.1 引言
4.2 “三礼”奠基 文化之薮
4.3 不学礼,无以立
4.4 结语
书院
课时目标: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科举制度的发展,从县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几个方面来讲述,另外中原地区的读书人还会通过书院来进行学习和教育,书院是读书人非常重要的载体,中原地区书院教育的发展以及中原地区几个书院的故事。
5.1 科举的前世今生
5.2 科举外的书院
5.3 结语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参考资料
周少川、魏鸿、吴漫:《资治通鉴的历史智慧》,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年。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杨燕起、高国杭:《中国历史文献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白新良:《明清书院研究》,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年。
蒋广学:《中国学术思想史纲要》,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