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学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田野考古学在实证中华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发展历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郑州大学《田野考古学》课程的设置,立足中原考古,充分将考古学理论与田野实践相结合、传统考古与考古学新技术和新方法相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田野考古技能与科技考古素养,服务田野考古实践为目标,深入发掘中原历史文化,解读中华文明根系。这对于揭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况

《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为考古学方向专业教育的模块课程。本课程教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教学为主、实地参观考察为辅的方法,通过观摩考古发掘现场和出土遗物,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与提高学生田野考古实际操作的能力。该课程在郑州大学考古学专业创办之初就已开设,先后由张文彬、陈旭、李友谋、贾洲杰、匡瑜等著名考古学家担任授课老师。现由张建副教授、 靳松安教授和 崔天兴副教授主讲,为第二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河南省首批一流本科课程和郑州大学课程思政重点课程。

二、教学设计思路

郑州大学《田野考古》课程设置有绪论、考古调查、考古勘探、考古发掘、聚落考古的相关问题、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与发表、遗址保护与公共考古共七章内容,总计32个课时,基本涵盖现代田野考古实践的各个环节。

其中考古发掘是重点内容,包括考古地层学的相关问题、考古发掘的组织与准备和工地管理、考古发掘方法与技术、田野考古采样方法与要求、田野考古绘图方法与要求、考古新技术与新方法等7节内容,共12个课时。是除此之外,聚落考古的相关问题、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与发表也是该课程的重点,分别分配了4课时。

整个课程体系中,野外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是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手段和核心,室内整理与编写考古报告则是田野考古工作的延续,同样也是田野考古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从田野考古工作的规划、实施到后期出土资料的整理、分析直至编写出完备而翔实的考古报告,是田野考古工作不可分割的完整链条,共同构成田野考古学的基本内容。为顺应新时代的要求,需进一步加强田野考古成果的保护、展示与利用工作,从而提升全民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考古学论》(第二版)为教材,北京大学赵辉教授主编的《田野考古学》为参考书。讲授过程中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整个教学环节。采用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与“田野考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国家级一流虚拟仿真课程平台、《田野考古学》线上精品课程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学院现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田野考古实习环节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案例主要源自授课教师主持或参与的田野考古项目如淅川沟湾、单岗、申明铺东,武陟万花,鹤壁刘庄等遗址的发掘与整理,田野调查和勘探项目如孟州义井遗址调查和勘探、北汝河中游地区虞夏时期遗存调查勘探和研究等,以及近年来全国其他重要考古发现的田野实践方案。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并辅以必要的视频、动画等教学素材,将田野考古理论环节更加直观地向同学们展现,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田野考古项目,让同学们体验与感知田野考古,真正达到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服务实践的教学目的。

四、创新特色

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同类课程相比,郑州大学《田野考古学》课程依托河南文物大省优势,拥有丰富的田野考古资源,学校有稳定的田野考古实践与教学基地、系统的田野考古教学标本,还具有承担三峡、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文物保护项目的经验,其中不少考古发掘项目曾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等。

田野考古学在实证中华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发展历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郑州大学《田野考古学》课程的设置,立足中原考古,充分将考古学理论与田野实践相结合、传统考古与考古学新技术和新方法相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田野考古技能与科技考古素养,服务田野考古实践为目标,深入发掘中原历史文化,解读中华文明根系。这对于揭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授课目标

本课程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 学科基础课 ,为 考古学方向专业 教育的 模块 课程。其目的和任务旨在培养学生对考古 地层堆积和实物遗存的 感性认识,提高学生 田野考古调查、发掘与室内整理的操作能力 为其今后从事考古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适用对象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先修课程:考古学导论、中国考古学Ⅰ和Ⅱ

要求学生了解田野考古学的相关术语,一般掌握地层学、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法和聚落考古等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系统掌握考古调查、发掘和室内整理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具备较强的田野考古操作技能,初步具有编写考古发掘报告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资料

教  材:《田野考古学》,靳松安主编,自编教材,2015年。

参考书:《考古学概论(第二版)》,栾丰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田野考古学》,赵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

《田野考古学》,冯恩学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18年。

《考古学概论》,钱耀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国家文物局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考古勘探工作规程(试行)》,国家文物局,2017年。

《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栾丰实等著,文物出版社,2002年。

《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编著,文物出版社,1982年。

《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张忠培著,《文物》1983年第5期。

《论文化因素分析方法》,李伯谦著,《中国文物报》1988年114日第3版。

《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严文明著,《文物》1997第6期。

《关于聚落考古学研究中的共时性问题》,栾丰实著,《考古》2002年第5期。

《公众考古学(第一辑)》,首都师范大学公众考古学中心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