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学习
中国文化概论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本课程是文学院的必修课。 它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外延,认识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熟悉中国文化的相关经典著作。 其核心教学内容包括文化的定义,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基本的民族关系,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宗教观念等 该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能掌握分析中国文化现象的基本方法,有通过观察现象解决问题的意识与精神,有信心与热情弘扬中国文化。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专业核心课,从1994年开设至今,受众将近十万人。

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是本课程最重要的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制度、文化精神、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宗教观念和艺术创造等等。本课程基本上是按照这样的结构框架来论述。而要完整、准确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内涵,就要了解我们民族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了解中国基本的民族关系——农耕与游牧民族的相互关系。所以我们特别设计了第一单元“中国的基本历史地理环境”和第二单元“中国的基本民族关系”。使学生了解历史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确立和演变,如何影响民族的历史进程,如何影响民族性格的形成;了解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关系如何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民族关系,这两大民族相互依存和相互对垒的历史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目的就是希望能在尽可能准确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其渊源与成因。本课程虽然按照政治制度、文化精神、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等内容分单元论述,但是我们尽可能避免简单地条块分割成历史、地理、政治、哲学、伦理、艺术等等学科门类,而尽可能从大文化的视野观照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每一个层面。

本课程既有理论论述,也有就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具体内容进行文化分析。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对中国文化渊源、发展、形态的透视,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一次文化巡礼,可以为学生如何运用文化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提供实例,使学生文化课程学习更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从文化角度分析、理解各门专业课程,拓宽学术视野,提高专业学习的能力。既充分考虑本专业学生的需求,也积极回应其他专业学生和其他热爱中国文化人士的呼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分析中国文化现象的基本方法,具备通过观察现象解决问题的意识与精神,拥有弘扬中国文化的热情与信心。

授课目标

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各种文化现象的根源,比如,中国为什么会有让世界叹为观止的春运现象?中国人为什么对黄色、红色情有独钟?中国的诗歌史上为什么有那么多山水诗田园诗?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其次是希望大家运用本课程学到的知识去分析、理解各门专业课程,读懂其中的文化内涵,比如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仁义礼智信,去剖析中国古典诗词,去透视中国的政治架构,去解读中国的经济模式等等,从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最好能熟悉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

参考资料

1.孙雪霞 陈一平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2.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胡道静主编:《国学大师论国学》(上下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4.胡晓明等主编:《释中国》(1-4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5.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刘守华等主编:《文化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7.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8.谭家健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9唐君毅著:《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 年版。

10.阴法鲁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1-3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