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慕课配套的教材出版啦!欢迎各位购买!
第四期开课特别新增内容:《南北西三方联动》
第四期慕课邀请了北京教育学院的王春副教授、四川省南充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白涛老师做主讲教师。王春副教授将讲授《利用手持技术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白涛老师将讲授《基于手持技术的中学化学试题证伪与设计——以中、高考试题为例》。
▲加入课程,您将收获:
手持实验的全面介绍,带您零基础入门;
手持实验的实用案例,带您打造精彩课堂;
手持实验的设计思路,带您实现实验创新;
手持实验的论文套路,带您勇攀核心期刊!
更多精彩,等您来发掘!O(∩_∩)O
①想了解手持实验,却没有仪器设备?
加入课程,没有仪器设备也能快速入门,全面了解,带您实现从了解原理、分析结果、设计开发到论文凝练,最后到教学应用的不同技能进阶。
②想改进教材实验,却没有设计思路?
加入课程,25个与初高中化学教材紧密相关的手持实验案例,带您了解从已有实验到创新实验、从单一实验到系列实验、从单一传感器到组合传感器、从传统装置到自制装置、从单一实验数据到多种实验数据的多角度实验改进方向,助您发掘实验选题、实现实验创新。
③想发表手持实验论文,却没有头绪?
加入课程,5篇已发表核心期刊《化学教育》的手持实验论文的第一作者将从“写稿——投稿——修改——发表”四个环节,详细地逐一向您讲解论文撰写方法与发表流程,包括写作框架、写作建议、写作心得、修改意见等内容,助您圆“论文”梦,助您成为信息技术时代的研究型教师。
④想运用手持实验展开教学,却没有仪器设备?
加入课程,25个实验案例视频与相应文本资源(实验图表数据、教学讲义、教学PPT、实验论文、拓展论文等),课程结束后仍能随时观看,免费下载,供您用作课堂素材,助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
⑤想利用手持实验参加比赛,却没有好的参考?
加入课程,课程第三章第七节——钱扬义教授2016级研究生范婉贞获2019年广东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大赛高中化学组一等奖的说课视频《利用手持实验探究电化学腐蚀》,供您参考,助您拓宽实验创新思路,启发课堂教学灵感,在说课大赛、公开课评比、实验创新设计大赛等比赛中脱颖而出,取得佳绩。
★这门课,怎么样?
☑往期应用情况告诉您:
1、本课程前三期选课人数达14408人。选课学员包括39所高等院校的师范生、百余所中学的化学教师、多所师范院校的教师、多个省市的教研员,来源地覆盖广东、四川、南京、广西、湖南等32个省份。
2、课程讨论区共有733个主题、14300余条回帖与评论。来自四海八方的学员畅所欲言,思维碰撞,探讨有关手持技术实验实施与教学的困惑与疑难问题,授课教师及时回应,与学员建立密切的学术互动交流。
3、本课程被各省市的教研室、名师工作室、继续教育中心指定为学习课程,推荐或要求中学化学教师学习,并计入继续教育学时,受众人数达千人,得到国内教育专家同行与中学教研室的高度评价。
☑第一期学员告诉您:
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共有346条评价,课程评分为4.8分(满分5.0分),深受学习者喜爱。评分页面截图如图7所示。有中学教师学员表示,“很有指导性,对创新课堂教学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很有帮助。”有化学教研员表示,“课程挺好的,可以让老师足不出户认识前沿的教学技术,能促进中学实验教学改革与进步。”有师范院校教师表示,“课程给师范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数字化实验的很好的平台,理论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对准老师很有启发。”有化学师范生表示,“给我提供了很棒的选题方向以及实验论文的撰写指导。” 有中学生表示,“慕课中丰富的手持技术实验案例拓展了课本知识,让我感受到化学实验新的魅力,同时激发了我对化学知识的深度思考。”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国内第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主题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慕课,展示了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新理论、新案例和新教学模式等关键内容,面向职前化学师范生(本科、硕士)、中学化学教师、化学教研员、大专院校老师、中学生等广大学习者。
本课程聚焦学习者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实验技能和教研能力的培养,结合大量丰富实用的初高中化学实验案例,详细地分析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的实验开发方法与论文撰写技巧,并深入浅出地解读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心理学理论。
2.课程主题
课程主题: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简称“手持实验”)。手持实验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典型代表,是由数据采集器、传感器和装有配套软件的电脑组成的实验系统,能自动采集实验数据并以曲线图呈现,具有便携性、实时性、直观性、精确性等,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理科实验教学中。手持实验具有以下六大特点:
(1)用数据说话的实验。以数据、曲线图的方式实时呈现实验证据,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
(2)激发探究热情的实验。化定性为定量,化抽象为直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
(3)对接高考真题的实验。近几年曲线类题型已成为各地高考的热点。利用手持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和曲线解读能力。
(4)指向深度学习的实验。利用手持实验开展探究性(或研究性)实验教学,有效提升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和高阶思维。
(5)高中新课标要求的实验。高中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数字化实验等实验探究活动。
(6)多次省级、国家级比赛获奖的实验。如钱扬义教授指导2016级本科生陈德成基于手持实验展开“钠和氧气的反应”教学,获2019年第十届东芝杯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东芝创新奖”、化学组二等奖(第二名)。
3.课程特点
本课程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学研究、提炼思路方法,建构科学理论,创新教学方式,推进课程建设。
(1)课程内容典型创新
课程内容不仅展示钱扬义教授工作室多年的研究开发成果,还提炼实验案例开发的思路与实验心理学理论建构依据。选取的实验案例与生活和时代紧密联系,与学科课程标准相衔接,解决传统实验疑难,创新突破重难点。
(2)课程资源丰富实用
根据“互联网+”时代新型教师需求与“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理念,结合教学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设计开发大量丰富实用的课程资源,包括实验论文、拓展论文、教学讲义、图表数据等非视频资源,以及25个“七类别”典型实验案例视频资源。案例均源于初高中实验,满足中学化学各类学习活动的需求,对优化传统实验、创新化学概念教学模式和拓展教学活动有促进作用。
4.学习路径图
总成绩 60 分至80分为合格;80 分至100分为优秀。总成绩按以下比例分配:
作业(20%):具体要求参见每次作业说明。作业需要学员互评,每人至少互评5位其他学员的作业,系统随机分配。互评完成度的奖惩计分规则为:未参与互评的学员将给予所得分数的50%,未完成互评的学员将给予所得分数的80%,全部完成互评的学员将给予所得分数的100%。系统计算学员作业成绩:取每个得分点的截尾平均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取平均数)之和。
单元测验(30%):每次测验需要在 60 分钟内完成,允许尝试 2 次,取最高成绩。本课程共有5次测验,具体题型见每次测验说明。
考试(30%):课程设有一次考试,总分50分。15道选择题,每题2分;10道判断题,每题10分。限时60分钟完成。
课程讨论(20%):在课程讨论区积极发言。在“课堂交流区”中参加老师发起的讨论,回复的数量总共达15条及以上的学员可获得满分。每讲都会指定讨论题目与范围,学员可根据兴趣选择参与。
为了对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过程更加严谨负责,保证平台证书权威性,从2019年9月份开始,中国大学MOOC将不再发放免费证书,原有认证证书的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证书的形式为认证证书(包含可查询验证的电子版和纸质版2个版本),你可以在课程结束后根据需要进行申请,认证证书的收费标准为100元/份。有关认证证书的缴费、邮寄、发票等事宜全部由爱课程网负责,联系电话:010-58556579。
1、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是什么
1.1 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介绍
1.2 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仪器使用方法
第一章测验
《化学教育》公益直播课
从传统实验演示与设计到手持技术数字化创新实验——以教育部东芝杯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获奖作品为例
2、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的典型案例
2.1 分子间作用力系列实验
2.2 核心概念类实验
2.3 课标难点类实验
第二章单元测验
实验设计作业
3、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的创新案例
3.3科学探究类
3.2生活情境类
3.4创新获奖类
3.1火焰探究类
4、化学教学论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的教学应用研究
4.1 职前化学教师的培训
4.2 手持技术实验在高三复习中的应用(华师优秀在线案例云分享会化学分会场)
第四章测验
5、化学教学论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的成果凝练
5.1 利用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促进学生原电池概念认知
5.2 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支持下的抽象化学概念学习——以探究比较丁醇同分异构体的分子间作用力为例
5.3 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支持下的“盖斯定律”认知
5.4 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铁离子/硫氰根离子平衡体系为例
5.5 利用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促进学生对配合物概念学习
第五章测验
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1+8套餐(案例分享)
3、《金属与非金属反应》1+8大套餐案例
1、《金属钠与氧气反应》1+8小套餐案例
4、《原电池》1+8大套餐案例
2、《焰色反应》1+8小套餐案例
6、化学教学论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20年研究概况
6.1 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建设概况
6.2 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研究概况
第六章作业
7、化学教学论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心理学理论的建构
7.1 化学认知模型理论
7.2 化学四重表征理论
7.3 化学问题解决心理机制理论
7.4 基于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论证探究式教学
第七章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