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
20世纪以来,在人类改善生态环境的不懈努力过程中,生态规划的理论与方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传统人类生态系统扩张模式和规划方法很少从生态水平过程的连通性和整体性考虑,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景观生态格局,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成为规划研究的紧迫任务。景观生态学学为景观优化配置、促进生态过程流通,发挥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从目前来看,景观生态学已经从地理、生态走向环境科学交叉的内容,且景观生态学已经融合了最新的GIS、理念和方法等科学发展技术,从总体上说,目前仍处于发展迅猛的态势。
本课程将系统介绍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数量化方法、学科动态及景观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使学生既能较全面了解该学科的基本内容,又能较深入地思考该学科的某些关键问题。在人类改善生态环境过程中,传统人类生态系统扩张模式和规划方法很少从生态水平过程的连通性和整体性考虑,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景观生态格局,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成为规划研究的紧迫任务。景观生态学为景观优化配置、促进生态过程流通,发挥整体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科生在掌握了环境学、生态学等理论基础上,应对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应用进行系统的掌握,同时在规划方面能够有深入的了解,可以为研究方向做导向,课程结合学科研究和发展的新动态,对学生从事科研或专项工作等方面起到指导作用。
本课程采用百分制,优秀标准为大于等于90分,及格标准为大于等于60分。
先修课的要求:普通生态学。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将以教师讲授为主。但学生需阅读较多的相关文献,并听取GIS等相关专题课程或者报告,尝试应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GIS和规划等软件。
1. 李团胜,石玉琼, 景观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教材)
2. 肖笃宁,李秀珍等。景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 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4. 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5. 区域生态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欧阳志云等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6. 刘天齐,黄小林,宫学栋等,区域环境规划方法指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7. 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与规划设计方法,科学出版社,2002.
8. M.G. Turner et al.,《Landscape ecology-pattern and process》, Springer, 2001
9. Gamble LR, K McGarigal, and BW Compton. 2007. Fidelity and dispersal in the pond-breeding amphibian, Ambystoma opacum: Implications for spatio-temporal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conservation.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39:247-257.
10. Manel S, MK Schwartz, G Luikart, and P Taberlet. 2003. Landscape genetics: combining landscape ecology and population genetics.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11. 18:189-197.
12. Romme WH, MG Turner, LL Wallace, and JS Walker. 1995. Aspen, elk, and fire in norther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Ecology 76:2097-2106.
13. Scheller RM, and DJ Mladenoff. 2007. An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forest landscape simulation models: tools and strategies for understanding broad-scale forested
14. ecosystems. Landscape Ecology 22: 491-505.
15. Sprugel DG. 1991. Disturbance, equilibrium,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 what is 'natural' vegetation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Biol. Conserv. 58:1-18.
16. Swanson FJ, TK Kratz, N Caine, and RG Woodmansee. 1988. Landform effects on ecosystem patterns and processes. BioScience 38:92-98.
17. Urban D, S Goslee, K Pierce, and T Lookingbill. 2002. Extending community ecology to landscapes. Ecoscience 9: 200-212.
18. Wiens JA. 1989. Spatial scaling in ecology. Functional Ecol. 3:385-397.
19. With KA, and AW King. 2001. Analysis of landscape sources and sinks: the effect of spatial pattern on avian demography.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00:75-88.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方面,采用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发现法、比较法等手段,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资源,紧密结合实践(实验、参考考察、实地调查实习)进行教学,充分调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和活跃性,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教学目标应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学科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敏锐的观察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手段方面,既有传统的挂图,又有幻灯、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与各种教学手段使用相配套,课组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开展讨论式双向互动教学、学生自学以及实践性学习,积极自制幻灯片、制作电子教案,进而开展网上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景观规划的学科案例融入到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先进手段,改变以理论和案例性研究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理论、实践、创新全面提高的实验教学理念,实践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理论教学课时与案例教学之比将近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