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分析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信息学等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质量规律及其评价与控制方法的一门学科。课程分为基础知识模块,方法学模块,应用模块、拓展模块和思政模块。紧扣中药学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中药质量控制的分析方法为主线,从反映中药质量特性(真实性、有效性、安全性、整体性和均一性)出发,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由浅入深,由基本理论到综合运用,突出中药教育理念与规律。第一为绪论;第二章为中药质量分析、质量标准与要求概述;第三章为中药真实性分析方法;第四、五章为中药有效性分析方法;第六章为中药安全性分析方法;第七、八、九章为中药分析方法的应用,分别为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中药原辅料及制剂分析、体内中药成分分析方法与案例;第十章为中药分析的综合运用,即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与制定;第十一章为中药质量分析方法研究进展;在多章节中体现中药的整体性和均一性的分析方法。
实验课在加强药中药析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以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为导向,共设计6个实验,包括5个综合实验,1个设计性实验,同时,在部分学生中开展自主研究性实验。
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突出立德树人和中医药思维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内容。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理论课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利用在线教学资源、要求进行)、讨论即“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验课学生先通过在线学习,预习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仪器使用和操作,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教学采用“立体开放式,循环排列教学模式”进行。
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平台建设、教材建设相结合,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主编的国家级及行业规划教材《中药分析学》、《药物分析学》在全国同类及相关院校应用。
课程特色:
构建了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体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知识模块,方法学模块,应用模块、拓展模块和思政模块。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讲授、学生自学(利用在线教学资源、要求进行)、分组讨论即“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内与课外培养相结合,通过开放实验室、科研兴趣小组等活动,使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培养学生科研与初步的创新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分析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应用和实验技术,了解中药分析发展前沿。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医药思维方法和运用所学知识、方法、技术对中药进行分析检验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为从事中药分析、质量检验、生产和研发及临床应用等工作奠定基础。
思政目标:在全程教学中贯穿药品质量第一理念,培养学生树立三种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养成一个习惯(规范操作习惯),培养一种精神(热爱中药事业的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通过优秀校友案例教学,激励学生追求卓越、服务健康中国的梦想和创新创业的奋斗精神。
形成性评价:每次开课前,以作业、座谈、体会、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基础、学习习惯、态度等情况。课间通过作业、小组讨论、实验操作、谈体会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和接受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理论课考试改革:为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考试命题采用部分案例分析的形式,以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成绩构成:理论课考试(60%)+平时成绩(40%)
理论课考试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主观题以案例和综合分析为主,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时成绩包括:①实验:预习报告(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课堂表现(是否迟到、早退、值日、提问、发言、爱护公物、绿色环保等)+实验报告。②平时作业。③期中考试。④平时测验。⑤小组讨论。⑥PBL。⑦学习态度,包括:出勤、迟到、早退、课堂提问、是否积极发言等。⑧课程思政。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分析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任务。
2.了解中药分析学的形成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1.中药分析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任务。
2.中药分析学的特点。
3.中药分析学的形成、前沿领域及发展趋势。
4.中药分析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5.中药分析学主要参考文献、网站、数据库等。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堂讲授
第二章 药品检验工作程序和依据
【目的要求】
1.掌握国家药品标准的概念、体系。
2.掌握中国药典基本知识,熟悉常见国外药典的特点和英文书写。
3.掌握药品检验工作基本程序、中药分析取样、药品预处理。
4.熟悉药品质量管理规范
5.了解药品质量管理与检验机构及工作状况
【教学内容】
1.国家药品标准的概念和体系。
2.中国药典基本知识,常见国外药典简介。
3.药品检验工作基本程序、中药分析取样、药品预处理。
4.药品质量管理规范
5.药品质量管理与检验机构及工作状况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堂讲授、学生互动、相关药典实物展示。
第三章 中药分析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分析方法学验证的目的、方法和效能指标。
2.掌握化学分析法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与实验技术。
3.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及其原理、方法特点、条件选择、仪器校正与实验技术。
4.掌握荧光分析法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及其原理、方法特点、仪器主要构造,定性、定量的方法。
5.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及其原理、方法特点、仪器主要构造,定量的方法与实验技术;熟悉消化法进行药品处理方法;了解原子发射、原子质谱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
6.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气象色谱法、薄层扫描法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及其原理、方法特点、仪器主要构造,定性、定量的方法,条件选择、系统适用性试验与实验技术。了解色谱联用技术的应用。
7.了解分析方法进展及其有关新方法、新技术
【教学内容】
1.中药分析方法学验证及其方法和要求。
2.化学分析法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与实验技术。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及其原理、方法特点、条件选择、仪器校正与实验技术。
4.荧光分析法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及其原理、方法特点、仪器主要构造,定性、定量的方法。
5.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及其原理、方法特点、仪器主要构造,定量的方法与实验技术;消化法进行药品处理方法;原子发射、原子质谱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简介。
6.高效液相色谱法、气象色谱法、薄层扫描法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及其原理、方法特点、仪器主要构造,定性、定量的方法,条件选择、系统适用性试验与实验技术。色谱联用技术应用简介。
7.其它新方法、新技术在中药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简介。
【教学方法】
课堂多媒体讲授、互动及实验教学。
第四章 中药鉴别分析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理化定性鉴别分析方法。
2.熟悉性状、显微鉴别分析方法。
3.了解中药分子生物学鉴别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
1.中药性状鉴别分析方法和要求。
2.中药显微鉴别分析方法和要求。
3.中药理化定性鉴别分析方法与实验技术。
4.中药分子生物学鉴别分析方法简介。
【教学方法】
课堂多媒体讲授、互动及实验教学。
第五章 中药中各类成分分析
【目的要求】
1.掌握生物碱、蒽醌、黄酮、皂苷、香豆素类、挥发性成分分析、多糖、有机酸类成分及其它成分分析特点及不同状态下的分析方法。
2.熟悉常见中药分析及分析方法的选择
3.培养学生的自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生物碱类成分分析及应用示例
2.黄酮类成分析及应用
3.蒽醌类成分析及应用
4.皂苷类成分析及应用
5.香豆素类成分析及应用
6.挥发性成分分析及应用示例
7.多糖、有机酸类成分分析及应用示例
8.其它成分分析及应用示例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部分内容自学。
2.pbl教学,蒽醌、黄酮、皂苷、香豆素类成分分析作为pbl教学。
第六章 中药指纹图谱与特征图谱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指纹图谱与特征图谱的概念及二者的区别;
2.熟悉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与评价;
3.了解中药特征图谱
【教学内容】
1.中药指纹图谱的概念和特点、分类。
2.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与评价。
3.中药特征图谱的概念和特点及构建。
4.应用与示例
【教学方法】
课堂多媒体讲授、讨论。
第七章 中药杂质及有害物质分析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杂质及有害物质的概念、分类
2.掌握限量检查及其计算
3.掌握药材、饮片中混存杂质的检查检查方法
4.掌握重金属及有害残留物分析方法,熟悉氯化物、铁盐检查方法
5.掌握干燥失重、水分、灰分等测定方法
6.熟悉内源性有害物质及其分析方法
7.了解黄曲霉素及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内容】
1.中药杂质及有害物质的概念、分类。
2.中药杂质及有害物质的限量检查及其计算方法。
3.药材、饮片中混存杂质的检查方法。
4.重金属、砷盐、氯化物、铁盐、硫酸盐等检查方法。
5.铅砷汞镉铜定量测定法。
6.干燥失重、水分、灰分等测定方法。
7.农药残留、二氧化硫、有机溶剂残留测定法。
8.内源性有害物质分析
9.黄曲霉素及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堂讲授,讨论,实验教学
第八章 生物样品内中药制剂化学成分分析
【目的要求】
1.了解生物体内药物的存在状态、生物转化以及样品处理、测定方法。
【教学内容】
1.体内中药成分分析特点
2.分析样品制备
3.分析方法及评价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堂讲授,讨论,部分自学。
第九章 中药生产过程质量分析
【目的要求】
1.了解中药生产过程质量分析与控制
【教学内容】
1.中药生产过程分析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中药生产过程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堂讲授,讨论,部分自学。
第十章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与制定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质量标准的内容、制定方法及方案设计。
2.熟悉中药质量标准起草说明及要求。
【教学内容】
1.药品质量标准制定原则
2.中药材、饮片质量标准制定、起草说明及应用示例
3.提取物质量标准制定、起草说明及应用示例。
4.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制定、起草说明及应用示例。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堂讲授,讨论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实验方案设计。
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学、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等课程。
1.梁生旺,贡济宇,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分析》,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三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6.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三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8.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9.《美国药典》、《英国药典》、《日本药局方》(英文版)和《欧洲药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