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的英语《电影文化》课程,作为文化系的专业必修课和院级、校级选修课,已经开设了15年。发展到今天,它既是广外一直推广的团队教学的结晶,也是集体和个人科研的平台。基于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本视频课程遴选出了10个示范单元。这十个教学单元,以电影批评理论为经,以电影文本为纬进行分析,清晰地展示了我们英语文化专业的教学特色。
第一讲:电影的场面调度。以著名电影《公民凯恩》的文本为例,讨论电影的本体要素:电影语言。电影是肖似性语言,电影镜头既是能指也是所指,其意义往往是通过镜头之间的关系来创造。本单元由外教邓肯·里斯先生主讲。
第二讲:电影的体裁。电影体裁是把电影类别化,通过规定使电影在素材、表现手法、叙述策略等方面突出自身的特点。本单元由外教罗伯特·廷多先生主讲。
第三讲由彭保良教授主讲,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讨论电影叙事的特征。
第四讲由彭保良教授主讲,主要讨论电影《霸王别姬》中的后现代主义的现象。
第五单元由丁少彦副教授主讲,以迪斯尼动画片《风中奇缘》为例,讨论历史书写中的挪用和种族主义。
第六单元由杨静副教授主讲,以《金陵十三钗》为例,主要讨论话语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第七单元由彭保良教授主讲,以《后窗》为例,主要讲解窥视者的影院机制。
第八讲由杨静副教授主讲,通过经典电影《大都市》分析摄影机位的重要意义。
第九讲由丁少彦副教授主讲,主要是通过《偷自行车的人》这部电影,分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风格。
第十讲由彭保良教授主讲,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分析《木兰》和《阿凡达》两部电影,揭示新殖民主义或帝国主义存在的实质。
期末论文
《电影文化》是《文化研究概论》的姊妹课程,对电影文化解读和分析的理论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的概念、定义、特征和功能;二是文化研究中的各种思潮和理论,其中包括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女性心理分析、种族和族姓研究理论、杂糅理论;三是现代性和城市空间,其中包括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空间生产论”以及塞内特(Richard Sennett)的文化改良论思想。第四是文化构建中的刻板印象(“定型模式”)。具体可参见《当代西方文化学入门》(彭保良、刘岩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