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门课会讲什么?
本课程在总体介绍、梳理农村、农民、农业(“三农”)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乡村治理模式框架、乡村组织制度变迁和主体内容、乡村社区权力结构、乡村主要问题和乡村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主题,本着从理论到实践、由抽象到具体、由政策到现实的呈现路径展开本课程,并着重围绕微观的现实议题来思考乡村治理的基本朝向及实施手段。
2.你将收获什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将拥有对乡村治理的整体性认知,了解乡村治理的历史发展脉络、演进规律和理论范式。尤其是,围绕具体治理问题的分析,还可以使你对农村现实问题、农民生活生产图景、农业转型发展具有一个较为完备的认识。同时,如果你是基层政府部门人员,抑或是乡村干部等实务工作者,本课程同样能将为你带来理论知识和问题分析技巧。
3.适合什么人学习?
《乡村治理》既适合公共管理、政治学、社会学、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学习,也适合广大乡村问题研究者、基层政府部门工作者和对乡村发展感兴趣的人士,从中进行学习和研讨。
1.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国乡村治理变迁的历史规律,能够结合现实分析当前中国乡村振兴的趋势、契机及面临的挑战;通过对传统乡土中国和农业社会发展的深入剖析,探寻中华民族繁衍不息、自立自强的历史文化根脉和现实基础。
2.熟悉中国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变迁史,了解西方乡村治理的历史及其经验;掌握近代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的经验与教训,分析当代乡村治理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
3.深刻理解乡村治理成败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认识到“三农”问题的由来以及未来走向,形成真正关心中国农村发展、农民生存问题的乡土情怀。
课程考试方式暂定为闭卷(视后期情况而调整)。该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学期总评成绩使用百分制评定,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比50%;期末考试成绩,占比50%。其中,平时成绩构成如下:
1.课程思政实践占比10%。通过文献查阅、展示、讨论、阅读报告等多种形式,考查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深入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意义、功能的理解,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给分。
2.课程表现占比20%。根据课堂笔记、问题发言等过程性评价,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给分。
3.课程作业占比20%。依据完成教师所布置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给分。
4.调查报告或论文占比50%。教师根据学生递交的调查研究报告(小论文)质量进行评价。
注意:所有平时作业应在指定时间,以“学号+姓名+作业标题”的文档命名格式,用附件方式提交至开课教师邮箱530190151@qq.com
一、基础理论与经典研究
《乡土中国》(费孝通):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奠基之作,提出“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核心概念,剖析传统乡土社会的运行逻辑。
《江村经济》(费孝通):以江苏开弦弓村为田野案例,分析乡村经济结构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开创中国社会学实证研究范式。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詹姆斯·C·斯科特):提出“生存伦理”概念,揭示东南亚农民反抗的逻辑,对理解乡村社会抗争与治理困境极具启发。
《国家的视角》(詹姆斯·C·斯科特):批判国家自上而下的现代化规划(如集体化、标准化农业),分析其如何导致乡村治理的失败。
二、权力结构与治理实践
《文化、权力与国家》(杜赞奇):通过“权力的文化网络”理论,解析20世纪华北农村国家权力渗透与地方精英角色的复杂性。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徐勇):系统研究村民自治制度的形成、运作与挑战,探讨基层民主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路径。
《小镇喧嚣》(吴毅):以华中乡镇为田野,深度刻画基层政权、村干部与农民的博弈,揭示政策执行中的“共谋”与变通。
《黄河边的中国》(曹锦清):90年代中原农村田野笔记,直面税费改革前的治理危机,呈现乡村社会的真实矛盾。
三、经济变迁与乡村发展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黄宗智):提出“内卷化”理论,分析小农经济如何塑造中国乡村社会的长期发展路径。
《“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温铁军):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批判城市化与资本下乡对乡村的冲击,强调乡村治理的“去依附性”。
《贫困与饥荒》(阿马蒂亚·森):以“权利剥夺”理论解释贫困根源,为乡村治理中的社会保障与公平分配提供理论框架。
四、社会转型与伦理秩序
《私人生活的变革》(阎云翔):通过东北农村的田野研究,揭示市场经济下家庭关系、道德观念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与重构。
《礼物的流动》(阎云翔):以礼物交换为切入点,分析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的维系与变迁,探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
《跨越边界的社区》(项飚):研究北京“浙江村”流动人口社区,揭示城乡二元结构下非正式治理的生存智慧。
五、国际比较与理论拓展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多中心治理”理论,通过全球案例论证社区自主管理公共资源的可能性,为乡村治理提供制度设计思路。
六、延伸推荐(按需选读)
《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贺雪峰)
《新乡土中国》(贺雪峰)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萧公权)
《农业内卷化》(克利福德·格尔茨)
七、阅读建议
优先国内经典:费孝通、黄宗智、温铁军等著作是理解中国乡村问题的基石。
结合田野案例:如《小镇喧嚣》《黄河边的中国》可搭配理论读物,增强现实感。
对比中外视角:斯科特与奥斯特罗姆的著作有助于跳出单一语境,思考治理模式的多样性。
关注政策脉络:结合近年中央“乡村振兴”文件,反思经典理论的当代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