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SPOC学校专有课程
乡村治理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5年03月06日 ~ 2025年06月20日
学时安排: 1-2小时每周
进行至第9周,共16周 已有 2 人参加
立即参加
spContent=《乡村治理》是一门为公共管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和广大乡村问题研究者开设的基础性课程。在乡村振兴进入新阶段、新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已成为国内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要务,使得关于乡村治理议题的课程安排和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学习、问题解析和文献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本科生和相关学习者对乡村问题的理解能力和乡村治理范式及操作路径的掌握水平,整体上促进乡村研究进程。
《乡村治理》是一门为公共管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和广大乡村问题研究者开设的基础性课程。在乡村振兴进入新阶段、新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已成为国内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要务,使得关于乡村治理议题的课程安排和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学习、问题解析和文献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本科生和相关学习者对乡村问题的理解能力和乡村治理范式及操作路径的掌握水平,整体上促进乡村研究进程。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1.这门课会讲什么?

本课程在总体介绍、梳理农村、农民、农业(“三农”)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乡村治理模式框架、乡村组织制度变迁和主体内容、乡村社区权力结构、乡村主要问题和乡村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主题,本着从理论到实践、由抽象到具体、由政策到现实的呈现路径展开本课程,并着重围绕微观的现实议题来思考乡村治理的基本朝向及实施手段。

2.你将收获什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将拥有对乡村治理的整体性认知,了解乡村治理的历史发展脉络、演进规律和理论范式。尤其是,围绕具体治理问题的分析,还可以使你对农村现实问题、农民生活生产图景、农业转型发展具有一个较为完备的认识。同时,如果你是基层政府部门人员,抑或是乡村干部等实务工作者,本课程同样能将为你带来理论知识和问题分析技巧。

3.适合什么人学习?

《乡村治理》既适合公共管理、政治学、社会学、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学习,也适合广大乡村问题研究者、基层政府部门工作者和对乡村发展感兴趣的人士,从中进行学习和研讨。

授课目标

1.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国乡村治理变迁的历史规律,能够结合现实分析当前中国乡村振兴的趋势、契机及面临的挑战;通过对传统乡土中国和农业社会发展的深入剖析,探寻中华民族繁衍不息、自立自强的历史文化根脉和现实基础。

2.熟悉中国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变迁史,了解西方乡村治理的历史及其经验;掌握近代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的经验与教训,分析当代乡村治理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

3.深刻理解乡村治理成败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认识到“三农”问题的由来以及未来走向,形成真正关心中国农村发展、农民生存问题的乡土情怀。

成绩 要求

课程考试方式暂定为闭卷(视后期情况而调整)。该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学期总评成绩使用百分制评定,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比50%;期末考试成绩,占比50%。其中,平时成绩构成如下:

1.课程思政实践占比10%。通过文献查阅、展示、讨论、阅读报告等多种形式,考查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深入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意义、功能的理解,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给分。

2.课程表现占比20%。根据课堂笔记、问题发言等过程性评价,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给分。

3.课程作业占比20%。依据完成教师所布置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给分。

4.调查报告或论文占比50%。教师根据学生递交的调查研究报告(小论文)质量进行评价。


注意:所有平时作业应在指定时间,以“学号+姓名+作业标题”的文档命名格式,用附件方式提交至开课教师邮箱530190151@qq.com

课程大纲
乡村治理体系介绍(一)
第1讲 中国乡村治理相关概念
第2讲 乡村治理原则与组织架构
第3讲 乡村治理的主体、手段及目标
乡村治理体系介绍(二)
第4讲 乡村治理的基础条件与内在机制
第5讲 乡村治理模式变迁
第6讲 乡村治理的结构与类型
乡村治理内容与困境
第7讲 乡村治理主要内容与展望
第8讲 乡村治理的困境与对策
乡村组织制度与管理制度
第9讲 中国乡村组织制度变迁
第10讲 村民委员会制度
第11讲 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第12讲 村级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第13讲 乡村集体经济组织
乡村社区
第14讲 农村社区的内涵及其特征
第15讲 乡村社区的权力结构
第16讲 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家庭与家族
第17讲 农村家庭
第18讲 农村家族
第19讲 农村家族的负面影响及治理
农民与乡土文化
第20讲 农民
第21讲 农民的生产与生活
第22讲 乡土文化与农民的社会认同
土地与粮食问题
第23讲 乡村土地问题
第24讲 土地流转与农业的”非粮化“
第25讲 农业生产”非粮化“问题治理案例
乡村留守问题与治理
第26讲 乡村留守老人问题与治理
第27讲 乡村留守儿童问题与治理
第28讲 乡村留守妇女问题与治理
乡村婚姻问题及治理
第29讲 乡村婚姻问题与治理
农村公共品供给与需求
第30讲 公共品概述
第31讲 农村公共品供给与供需均衡
农村社会变迁与发展
第32讲 农村社会变迁
第33讲 城镇化与农村社会现代化
乡村贫困问题与治理
第34讲 贫困问题概述
第35讲 贫困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第36讲 中国减贫政策实践与趋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
第37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38讲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社会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第39讲 乡村社会调查的发展历程
第40讲 问卷调查法概述
第41讲 问卷结构及其设计
第42讲 问卷主体的设计
第43讲 问卷调查的实施
乡村社会调查方法—实地观察与访谈
第44讲 实地观察法概述
第45讲 实地观察法的实施
第46讲 访谈调查法概述
第47讲 集体访谈法及其实施
乡村社会调查方法—文献调查法
第48讲 文献调查法概述
第49讲 文献的搜集
第50讲 内容分析法
展开全部
参考资料

一、基础理论与经典研究

《乡土中国》(费孝通):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奠基之作,提出“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核心概念,剖析传统乡土社会的运行逻辑。

《江村经济》(费孝通):以江苏开弦弓村为田野案例,分析乡村经济结构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开创中国社会学实证研究范式。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詹姆斯·C·斯科特):提出“生存伦理”概念,揭示东南亚农民反抗的逻辑,对理解乡村社会抗争与治理困境极具启发。

《国家的视角》(詹姆斯·C·斯科特):批判国家自上而下的现代化规划(如集体化、标准化农业),分析其如何导致乡村治理的失败。


二、权力结构与治理实践

《文化、权力与国家》(杜赞奇):通过“权力的文化网络”理论,解析20世纪华北农村国家权力渗透与地方精英角色的复杂性。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徐勇):系统研究村民自治制度的形成、运作与挑战,探讨基层民主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路径。

《小镇喧嚣》(吴毅):以华中乡镇为田野,深度刻画基层政权、村干部与农民的博弈,揭示政策执行中的“共谋”与变通。

《黄河边的中国》(曹锦清):90年代中原农村田野笔记,直面税费改革前的治理危机,呈现乡村社会的真实矛盾。


三、经济变迁与乡村发展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黄宗智):提出“内卷化”理论,分析小农经济如何塑造中国乡村社会的长期发展路径。

《“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温铁军):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批判城市化与资本下乡对乡村的冲击,强调乡村治理的“去依附性”。

《贫困与饥荒》(阿马蒂亚·森):以“权利剥夺”理论解释贫困根源,为乡村治理中的社会保障与公平分配提供理论框架。


四、社会转型与伦理秩序

《私人生活的变革》(阎云翔):通过东北农村的田野研究,揭示市场经济下家庭关系、道德观念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与重构。

《礼物的流动》(阎云翔):以礼物交换为切入点,分析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的维系与变迁,探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

《跨越边界的社区》(项飚):研究北京“浙江村”流动人口社区,揭示城乡二元结构下非正式治理的生存智慧。


五、国际比较与理论拓展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多中心治理”理论,通过全球案例论证社区自主管理公共资源的可能性,为乡村治理提供制度设计思路。


六、延伸推荐(按需选读)

《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贺雪峰)

《新乡土中国》(贺雪峰)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萧公权)

《农业内卷化》(克利福德·格尔茨)


七、阅读建议

优先国内经典:费孝通、黄宗智、温铁军等著作是理解中国乡村问题的基石。

结合田野案例:如《小镇喧嚣》《黄河边的中国》可搭配理论读物,增强现实感。

对比中外视角:斯科特与奥斯特罗姆的著作有助于跳出单一语境,思考治理模式的多样性。

关注政策脉络:结合近年中央“乡村振兴”文件,反思经典理论的当代适用性。

显示全部
宁波大学
1 位授课老师
黄增付

黄增付

副教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