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美育都有悠久深厚的传统,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推进和深化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以美润心,已经成为中央和各级政府对美育工作的基本要求。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新时代美育的性质和功能:“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并进一步明确指出“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高等教育阶段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2023年,教育部刊发了《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在五育融合的大背景下,美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重要位置,发挥着融通德育、智育、体育和劳育的中介和桥梁作用,美育通过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通过一定的美学美育课程和文学艺术类课程、丰富的审美活动和创美实践,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技美的感受、理解、想象和创造等能力,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育完美的人格,从而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以美润心,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审美人生观,最终造就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无论对于个人发展还是现代社会发展,美育都是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美育与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密切相关,见证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见证了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剧烈变化;另一方面,美育与个体审美心理发展和人性充分发展的内在需要密切相关,见证了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和审美素养的综合要求的不断提高,见证了个体审美超越在当下生活的重要意义。
这门课的主题是关于什么?
本课程分四个单元,共有15讲。第一单元3讲,系美育导论,主要讲授美育性质、功能和意义,并分专章讨论中国美育思想与西方美育思想。第二单元3讲,系美育理论,主要讲授美的本质、美与形式、美的特征与审美心理;第三单元3讲,系审美范畴论,主要讲授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和”、意境、刚柔、丑与荒诞等审美范畴;第四单元5讲,系审美形态论,主要讲授自然审美、社会审美、科学审美与技术审美、艺术审美。最后一讲系“向美而行:培养审美的人生”。
学习这门课可以获得什么?特别是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和应用。
1、培养审美能力,促使审美赋能
2、培养创美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陶冶性情,完善人格
4、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这门课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本课程特色奠基于北方工业大学深厚的美育传统。20世纪80年代在著名教育家仇春霖老校长的倡导下,开设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和美育课程,建立了全国理工科院校第一所艺术馆,主编出版了《美育原理》,一时领审美教育之先声。学校于1991年发起成立了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1997年仇春霖老校长主编出版全国“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美育》,并于2001年获全国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大学美育课程于2008年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2023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美育教学、研究成果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校优秀美育论文一等奖、北京市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等,并出版了《大学美育讲义》和2024年新版《大学美育》等教材。
本课程的亮点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在素质教育时代,本课程是国家级精品,在核心素养时代,本课程是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都能引美育时代潮流风气。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与慕课、教材相关联,在内容上聚焦于当前科学技术变革产生的审美新领域和新形态,聚焦于大学生关心的审美问题和审美实践,广泛吸收近年来美学和美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美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从而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
本课程为公共必修课,课程考核内容上除了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涵盖课程思政内容,体现立德树人要求。
总评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重视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两部分,所占比重分别为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