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SPOC学校专有课程
普通遗传学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0年02月19日 ~ 2020年06月19日
学时安排: 2-4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333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普通遗传学(动)》是动物科学、水产养殖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教学任务是讲授遗传三大定律及其发展,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细胞质遗传的特点,与性别有关的遗传规律及其应用,染色体结构变异、数目变异与基因突变等变异的概念、形成机制、遗传学效应、诱变方法及生产应用,群体遗传和数量遗传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原核与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模式、原理与层次,表观遗传的概念及基因组分析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后基因组计划、蛋白组学、RNA组学等相关研究领域的蓬勃兴起,使遗传学的内涵越来越广,与其它学科间交叉渗透性越来越强。遗传学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它不仅可以指导我们的育种实践,培育出优良的动植物品种以满足人类需要;而且可以指导我们如何更好的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在教学中结合遗传学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开设遗传学研究进展专题。

授课目标

普通遗传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性状遗传与变异的现象及其规律,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方法正确分析遗传变异现象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和课程讨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紧跟当前研究前沿,了解遗传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生物类专业的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成绩 要求

考勤10%+习题10%+读书报告15%+课堂讨论15%+卷面成绩50%

60总分84为合格;

85总分100为优秀。


证书需付费申请。

课程大纲
绪论
课时目标:1. 掌握遗传学的概念及研究的内容;2. 了解遗传学发展的历程;3. 了解遗传学的相关应用及发展前景;4. 激发学习遗传学的浓厚兴趣。
1.1 遗传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任务
1.2 遗传学的建立与发展
1.3 遗传学研究的领域及分支
1.4 遗传学的应用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课时目标:1.掌握用以区分、识别染色体的形态特征;2.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目的和意义;3.掌握染色质的基本结构与染色体的结构模型;4.掌握有丝、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结构、数目的变化及遗传学意义;5.理解生物的生殖方式及其对生物遗传的重要影响。
2.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2 染色质和染色体
2.3 细胞分裂
2.4 动植物配子的发生、受精和生活周期
孟德尔遗传规律及其扩展
课时目标:1.掌握遗传因子假说、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的内容、细胞学基础,孟德尔规律的意义及应用;2.掌握基因型、表现型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3.掌握两对基因互作的不同类型及表现形式;4.掌握概率定理、二项式公式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Χ2测验进行适合度检验的方法;5.掌握一因多效与多因一效的遗传基础;6.了解科学理论的验证过程及其在孟德尔规律验证中的应用。
3.1 分离定律
3.2 自由组合定律
3.3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扩展
3.4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意义
连锁遗传
课时目标:1.掌握连锁遗传规律的内容及实质;2.掌握交换值的测定和计算方法(测交法与自交法);3.掌握基因间距离、交换值、重组值、遗传距离及连锁强度间的关系;4.掌握两点测验、三点测验的步骤与计算方法;5.能识别并利用连锁遗传图的信息解决相关问题;6.掌握连锁遗传规律的意义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4.1 连锁遗传及其细胞学基础
4.2 基因定位与染色体作图
4.3 真菌的染色体作图 (自学)
4.4 连锁交换定律的意义
性别决定及与性别有关的遗传
课时目标:1.了解两性生殖动物性别分化及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动物个体性别发育的影响;2.掌握性别决定理论及性别形成的机理;3.了解性别控制的研究方法和进展,明确动物性别控制的意义;4.理解从性遗传、限性遗传、伴性遗传的概念;5.掌握伴性遗传规律的特点意义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5.1 性别决定
5.2 伴性遗传
5.3 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
细胞质遗传
课时目标:1.掌握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及特点;2.掌握母性影响的概念、类型及与细胞质遗传的异同;3.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遗传的特点;4.了解植物雄性不育性的类型及其败育机理;5.了解保持系、不育系、恢复系的应用;6.了解其他细胞质遗传因子的种类及其传递方式。
6.1 细胞质遗传与母性影响
6.2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遗传
6.3 植物雄性不育性的遗传
6.4 其他细胞质遗传因子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课时目标:1.了解细胞遗传学常用符号和编写术语;2.掌握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及其形成方式、主要生物学特征和细胞学鉴定方法;3.掌握结构变异的主要遗传效应及其在遗传研究与育种实践中的应用;4.了解诱发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方法和原理。
7.1 染色体结构变异概述
7.2 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
7.3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课时目标:1.掌握多倍体的形成途径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2.掌握单倍体的基本特征、获取途径及应用;3.掌握单体、缺体、三体、四体的基本特征及利用非整倍体(单体、三体)进行基因染色体定位的基本原理;4.能识别染色体数目变异的表示方法;5.掌握一倍体与单倍体的区别与联系;6.了解多倍体的生物学特征、联会及基因随染色体随机分离形成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8.1 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
8.2 整倍性变异
8.3 非整倍性变异
8.4 一倍体与单倍体
基因突变
课时目标:1.掌握基因突变和诱变的概念及实践应用;2.掌握基因突变的性质及生产实践中的利用;3.掌握不同生物突变体的检出方法;4.了解大突变与微突变的概念及表现差异;5.了解不同时期、类型的基因突变的表现特点;6.了解化学诱变剂的种类与作用机制;7.理解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诱变的诱变机制;8.理解碱基替换和移码突变的机制及遗传效应。
9.1 基因突变的概念与类型
9.2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9.3 DNA损伤及修复
9.4 基因突变的检出
群体的遗传平衡
课时目标:1.掌握孟德尔群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和随机交配等概念;2.掌握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关系;3.掌握遗传平衡定律的基本内容、条件与意义;4.掌握改变群体平衡的因素及影响方式。
10.1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10.2 遗传平衡定律
10.3 影响Hardy-Weinberg平衡的因素
数量性状的遗传
课时目标:1. 掌握数量性状的概念、特点及其遗传基础;2. 掌握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区别与联系;3. 掌握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方法;4. 掌握QTL的概念及其定位的基本原理;5. 掌握常用遗传参数的估测原理和方法;6. 了解相关遗传参数的用途。
11.1 数量性状的特征及其遗传基础
11.2 生物群体的数学特征
11.3 遗传参数的估测及应用
近新繁殖与杂种优势
课时目标:1. 掌握近交与杂交的基本概念;2. 掌握近交与杂交的遗传效应;3. 了解近交衰退现象及防止近交衰退的方法;4. 了解杂种优势理论及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5. 了解近交与杂交在育种上的用途。
12.1 近交与杂交
12.2 纯系学说
12.3 近交衰退和杂种优势
12.4 近亲和杂交在育种上的应用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课时目标:1.掌握基因概念的发展历程;2.加深对相关实验方法、技术的理解与思考;3.掌握原核生物操纵子的组成元件;4.掌握乳糖操纵子、色氨酸操纵子的表达调控机理;5.掌握真核生物顺式调控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的概念、类型及作用模式;6.掌握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模式(层次);7.掌握表观遗传学的概念及研究主要内容;8.加深对相关分子遗传学领域的理解并不断探索。
13.1 基因的本质
13.2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与调控
13.3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与调控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选课学生需具备《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等课程的相关基础

参考资料

主要参考书目

[1] 戴灼华, 王亚馥主编.《遗传学》(第三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2] D.L.哈特尔等著, 杨明译. 《遗传学:基因和基因组分析》(第八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3] 姜怡邓, 杨晓玲, 张慧萍主编. 《表观遗传学技术前沿》[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4] William S. Klug, Michael R. Cummings. 《遗传学基础》(英文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 刘庆昌主编. 《遗传学》(第三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5.

        [6] 徐晋麟, 徐沁, 陈淳编著. 《现代遗传学原理》(第三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8.

源课程

该SPOC课程部分内容来自以上源课程,在源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增加了新的课程内容

四川农业大学
4 位授课老师
刘海峰

刘海峰

副教授

任天恒

任天恒

副教授

罗培高

罗培高

培高罗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