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C学校专有课程
工程导论
分享
spContent=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工程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从两弹一星到“蛟龙”入海,中国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大背景下,需要更多高素质工程人才,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挥洒汗水。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是新时代的召唤,也是工程教育的历史使命。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从人类发展和工程活动的历史来看,工程是直接和现实的生产力,工程活动是人类最古老的、最重要的活动和生存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工程导论》是面向大学生的一门核心通识课程,系统、综合地介绍工程知识体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吸收前沿理论,注意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激发兴趣、拓展视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丰富的工程知识,提升自己的实践创新等多方面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工程素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授课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工程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具备完整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的工程师乃至领军人物。促进和提高工科大学生在德、智、体、美、智力与非智力、情操与意志、生理与心理诸方面全面、和谐、均衡地发展。让学生树立未来工程师应有的工程意识,具有良好的工程思维习惯和较强的工程思维能力。自觉构建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体系,为未来的职业生涯与发展做好准备。

成绩 要求

考查。提交论文或学习报告等。

成绩构成及比例:期末(70%)+平时(30%)。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无。

参考资料

1. Richard Fellows, Anita Liu. Research Methods for Construction.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 宁先圣. 工程技术人才观.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 欧阳莹之. 工程学无尽的前沿.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8.

4. 胡文发. 工程信息技术与管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 孔寒冰. 工程学科:框架、本体与属性.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6. 杜澄,李伯聪. 工程研究¾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1).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7. 杜澄,李伯聪. 工程研究¾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8. 杜澄,李伯聪. 工程研究¾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3).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9. 杜澄,李伯聪. 工程研究¾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4).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0. 邱秧琼,宋扬,顾征,孔寒冰. 工程导论: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01.

11. 刁成嘉等.软件工程导论.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12. 周雪琴,张洪才. 控制工程导论.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13. 尹尚军. 生物技术与工程导论.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4. 顾凯平等. 系统科学与工程导论.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15. 吴广玉,姜复兴. 机器人工程导论.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16. 王光辉,丁忠浩. 环境工程导论.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7. 雷振亚. 微波工程导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8. 王裕清等. 生物机械工程导论.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9. (美)塞奇(SageA.P.),(美)阿姆斯特朗(ArmstrongJ.E.)著;胡保生,彭勤科译. 系统工程导论.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0. 罗振璧,朱立强. 工业工程导论.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1. 李业. 工业管理工程导论.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22. 洪生伟. 质量工程导论.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

23. 谢黎明,沈浩,靳岚. 机械工程导论.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24. 周世宁,林柏泉,沈斐敏. 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25. 刘怀亮. 软件工程导论.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26. 梁勇等. 数字工程导论.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7. 贾贞,安黎哲,徐世健. 基因工程导论.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28. 程斌. 船舶及海洋工程导论.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29. 罗韧. 桥梁工程导论.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