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媒介伦理与法规》是同时面向专业化校内人才培养和社会化在线学习需求的传播学类通识课程。课程既立足于提升采、编、制、播等传媒艺术类学生的职业伦理修养和法律涵养的专业需求,又面向提升社会媒体机构、广大网民媒介素养的现实需要,旨在通过对大量国内外媒体实践的案例分析,帮助学习者理解媒介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应对准则、相关法规规定,领会其在传播活动中的深刻内涵,从而为即将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准媒体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正在面临相近伦理与法规困境的媒体从业人员及广大网民提供参考借鉴。尤其是传媒艺术类专业学生需要由知而行,自觉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增强行业法规意识,为将来从事广电事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媒介伦理与法规》是同时面向专业化校内人才培养和社会化在线学习需求的传播学类通识课程。课程既立足于提升采、编、制、播等传媒艺术类学生的职业伦理修养和法律涵养的专业需求,又面向提升社会媒体机构、广大网民媒介素养的现实需要,旨在通过对大量国内外媒体实践的案例分析,帮助学习者理解媒介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应对准则、相关法规规定,领会其在传播活动中的深刻内涵,从而为即将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准媒体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正在面临相近伦理与法规困境的媒体从业人员及广大网民提供参考借鉴。尤其是传媒艺术类专业学生需要由知而行,自觉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增强行业法规意识,为将来从事广电事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何谓低俗新闻?虚假新闻为何屡禁不止?怎样杜绝有偿新闻?隐性采访是否违法?如何避免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新闻侵权?……
本课程直面新闻媒体工作者在具体的职业实践中经常面临的各种情理与法理的冲突,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探究媒体自律和他律的现实与困境,从新闻传播伦理和传播法规两个概念入手,分析网络技术背景下新闻传播的伦理困境与法理盲点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对构建良性、有序的媒体行业展开理性的思考。
授课目标
《媒介伦理与法规》是同时面向专业化校内人才培养和社会化在线学习需求的传播学类通识课程。课程既立足于提升采、编、制、播等传媒艺术类学生的职业伦理修养和法律涵养的专业需求,又面向提升社会媒体机构、广大网民媒介素养的现实需要,旨在通过直面新闻媒体工作者在具体的职业实践中经常面临的各种情理与法理的冲突,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探究媒体自律和他律的现实与困境,进而帮助学习者理解媒介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应对准则、相关法规规定,领会其在传播活动中的深刻内涵,从而为即将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准媒体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正在面临相近伦理与法规困境的媒体从业人员及广大网民提供参考借鉴。
此外,本课程蕴含丰富的育人元素,课程对于国内外媒介伦理理论、新闻传播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案例的教学,有助于推进学习者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中西社会文化差异,增强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成绩 要求
本课程成绩评价采用线上和线下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线上(过程性评价)成绩占50%,线下(终结性评价)成绩占50%。
具体要求为:
线上成绩是以“视频观看时长、完成测试、考试、作业情况及参与讨论情况”之成绩为计算依据,各项目占比如下:
(1)视频观看占40%;
(2)作业成绩占20%;
(3)考试成绩占20%;
(4)讨论互动情况占20%;
线下成绩以课堂讨论、团队展示及个人风采三部分组成,强调学生将线上所学进行结合专业的思考与实践。
本课程最终成绩 = 线上成绩*50%(权重值)+线下成绩*50%(权重值)。
课程大纲
导论 我们应该如何以媒体人自处?
课时目标:一、教学要求:了解新闻传播学伦理研究对象和体系,掌握波特模式的运用二、教学重点:重点掌握伦理观冲突情况下的解决与平衡三、教学难点:冲突情境的识别以及波特模式的运用四、授课时数:2学时五、教学内容:
第一讲 何谓媒介伦理困境?
第二讲 媒介伦理困境的表现
第三讲 媒介伦理困境的产生原因及应对
真实,新闻的生命之源 (虚假新闻)
课时目标:一、教学要求:掌握虚假新闻定义及原因分析,学习并掌握西方主流媒体抵制虚假新闻的实践二、教学重点:西方主流媒体抵制虚假新闻的经验及启示三、教学难点:消息来源隐匿权的掌握四、授课时数:讲授2学时
第一讲新闻真实
第二讲虚假新闻的概念与类型
第三讲成因与危害
第四讲治理与应对
新闻不能承受之“俗” (低俗新闻)
课时目标:一、教学要求:低俗新闻的概念、成因、及表现二、教学重点:低俗新闻的根源、危害、应对三、教学难点:黄色新闻、低俗新闻、煽情新闻辨析四、授课时数:讲授2学时五、教学内容
第一讲低俗新闻的定义与表现
第二讲低俗新闻的历史渊源:
1.黄色新闻的源起
2.黄色新闻的特点
3.黄色新闻与煽情新闻
4.黄色新闻与低俗新闻
第三讲低俗新闻的危害与根源
第四讲低速新闻的治理与应对
新闻不是买卖 (有偿新闻 )
课时目标:一、教学要求:了解有偿新闻、付费新闻的表现及内在因素二、教学重点:有偿新闻的伦理规制三、教学难点:有偿微博的界定四、授课时数:讲授2学时
第一讲 概念与表现
第二讲 成因与分类
第三讲 有偿新闻的治理和应对
透过你的眼睛看世界 (冷漠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职责——鱼与熊掌可否兼得?
课时目标:一、教学要求:掌握不同类型媒体报道应遵循的理念、原则以及报道手法二、教学重点:媒体报道的示范效应的理解、伦理规范三、教学难点:情境冲突下媒介报道的视角切入四、授课时数:讲授4学时
第一讲 传媒报道与人文关怀
第二讲 重大事件报道策略
1.概念特点与类型
(1)突发事件报道
(2)特殊新闻和信息的发布
(3)重要政务新闻的公布
(4)有关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作品
(5)气象预报
(6)汛情、疫情、震情和核事故等天灾人祸报道
(7)证券信息和新闻
3.报道原则
(1)准确性原则
(2)把握时机与适度原则
(3)创新原则
第三讲灾难事件的报道框架
1.概念特点与类型
2.灾难事件报道的注意事项“123”
3.报道原则
第四讲 恶性事件的报道
1.恶性事件的定义、特点
2.危害与影响
3. 报道原则
第五讲 自杀事件报道
1.模仿性自杀的证据
2.媒体影响自杀行为
3.作为公共健康卫生问题的自杀
4.预防自杀:媒体报道原则(“世卫组织12条”)
我们是否需要超级英雄?/别让新闻话筒充当法槌 (媒介审判)
课时目标:一、教学要求:掌握媒介审判的与正当媒介司法报道之间的关系二、教学重点:媒体审判的表现及危害三、教学难点:中西方媒介审判的历史溯源四、授课时数:讲授2学时
第一讲媒介审判的定义
第二讲特点与表现类型
第三讲网络暴力
第四讲历史与成因
第五讲规制媒介审判的相关法条
第六讲应对措施
你守护世界,我守护你 (消息来源保护)
课时目标:一、教学要求:掌握舆论监督的定义及特点,了解目前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理解消息来源保护的理念及西方记者拒证权二、教学重点: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三、教学难点:中西方舆论监督的比较、媒体的角色功能定位四、授课时数:讲授2学时
第一讲消息源与记者拒证权
第二讲消息源保护的做法及原因
第三讲匿名消息源的使用
第四讲消息源相关保护的各国新闻界规约
第五章无冕之王的利器与隐忧 (隐性采访及其约制)
课时目标:一、教学要求:掌握隐性采访的定义和分类,区分不同形式隐性采访的伦理评价二、教学重点:隐性采访的限制和规范。三、教学难点:隐性采访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四、授课时数:讲授4学时
第一讲隐性采访及其盛行
第二讲隐性采访的类型
第三讲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第四讲隐性采访的伦理道德分析
第五讲我国隐性采访的法律依据
第六讲隐性采访的正确操作——以“福喜事件”报道为例
第七讲隐性采访的法律保障和限制
第八讲 隐性采访的基本原则
第六章谁在制作我们的消费? (广告伦理)
课时目标:一、教学要求:了解消费社会的相关理论及媒体在其中的角色、掌握新闻与广告操作规范与违法广告的表现二、教学重点:广告伦理失范的表现三、教学难点:消费社会及广告的文化批判四、授课时数:讲授2学时
第一讲 广告伦理与广告伦理失范
第二讲 广告伦理失范的表现形式
第三讲 广告伦理失范的危害
第四讲 广告伦理失范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第五讲消费社会与媒体责任观
第七章寻找大数据时代的盾牌 (数据权益与欧盟GDPR法案)
课时目标:一、教学要求:掌握GDPR法案出台背景及国际应用情况,了解被遗忘权的相关理念二、教学重点:数据权益三、教学难点:被遗忘权本土化的现实思考四、授课时数:讲授4学时
第一讲何谓数据权益
第二讲欧盟的GDPR法案
第三讲被遗忘权
第四讲数据伦理
第八章谁动了我的奶酪? (新闻侵权)
课时目标:一、教学要求:掌握新闻侵权的概念,人格权、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的含义以及新闻媒体侵权的行为表现二、教学重点: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的抗辩事由三、教学难点:掌握公众人物有限隐私权三、授课时数:讲授4学时
第一讲新闻侵权的概念
第二讲新闻侵害隐私权的具体形式
第三讲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具体形式
第四讲新闻侵害肖像权的具体形式
第五讲 新闻侵权的多维度原因分析
第六讲 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
第七讲 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
还我独处与心安 (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益侵害问题)
课时目标:一、教学要求:掌握隐私权的含义以及大众传播媒介侵犯隐私的行为表现二、教学重点:隐私权的抗辩事由三、教学难点:掌握公众人物有限隐私权三、授课时数:讲授2学时
第一讲隐私权的概念
第二讲隐私权的发展历程
第三讲新闻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侵害
第四讲 大众知情权与隐私权益侵害
第五讲 狗仔文化与窥私心理
第六讲 新闻侵权的成因
第七讲 新闻侵犯隐私权的抗辩事由
为名誉和尊严而战(网络谣言与名誉权侵害问题 )
课时目标:一、教学要求:掌握名誉权的、肖像权的概念 与权力内容二、教学重点: 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的抗辩事由 三、教学难点:结合案例分析新闻媒体的肖像合理使用原则四、授课时数:讲授2学时
第一讲名誉权
第二讲肖像权
第三讲 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的抗辩事由
第四讲 新闻侵害肖像权的抗辩事由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前置课程基础:《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等。
后续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短视频创作》、《数据新闻》等。
参考资料
本课程配套线下国内外教材分列如下,可以在课程资料中下载电子版。
⑴牛静的《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理论及案例评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⑵克利福德·G·克里斯琴斯的《媒介伦理:案例与道德推理》、《媒体的良心》
特别申明:本课程平台所提供教材电子版本仅供教学所需,不得若用于违法目的,否则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