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主要探讨新媒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关注各种社会力量对新媒体的塑造,另一方面讨论新媒体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课程在探讨新媒体的概念、特征、形式、内容和历史的基础上,同时关注新媒体的采纳、扩散、伦理和法制,以及新媒体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上对社会的影响。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新媒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理解新媒体在社会控制和社会变迁中的重要角色,成为新媒体时代具有批判能力和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
随堂测验(40%):每次测验包括5道题(选择题或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每次测验在课堂上随堂完成,只有1次完成机会。本课程一共有8次随堂测验。
线上讨论(35%):从第二周开始,每周的第二次课程为钉钉线上讨论时间。全班分成三个小班开展讨论,每个小班由一位助教负责组织线上讨论。线上讨论分为小组展示(15分)、同学点评(5分)和自由讨论(15分)三个环节。
(1)小组展示:以自由结合的方式,每个小班平均分成7个小组。每个小组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自选理论视角进行展示,具体内容包括:
A.相关理论概述和文献调研;
B.结合展示的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解读以及延伸讨论;
C.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提出1-2个开放性问题供大家讨论。
各小组自行分配工作,但每位成员都需发言,助教根据小组展示的整体效果和每位同学发言的内容水平,对每位同学单独进行评分。
(2)同学点评:后置位发言的小组全体成员对本周展示小组的A、B部分进行点评,同时指出展示小组的优点和缺点。
(3)自由讨论:同学们围绕展示小组和助教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每位同学都需要围绕讨论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助教和同学积极互动。助教根据每位同学整个学期参与自由讨论的数量和质量综合评分。
案例分析(25%):每位同学选择一个与新媒体相关的社会热点案例,结合课程所学知识撰写一篇案例分析文章。主要内容包括:
(1)案例概述,略写。
(2)分析该案例的理论阐释,详写。
(3)讨论该案例的对策建议,略写。
(4)结论,略写。
鼓励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写作,思路清晰,要点突出,力求有热度,有态度,有深度,干货满满,可读性强。字数不少于3000字,不超过10000字。请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对引文进行注释,具体要求请参考《浙江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交稿须知》(见附件)。请在2025年4月20日晚24:00前通过钉钉将文章提交所在小班的助教。
第一周 新媒体导论
1.1 什么是新媒体
1.2 新媒体的历史
第一周测验
第二周 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2.1 技术决定论
2.2 社会决定论
2.3 技术社会互动论
第二周测验
第三周 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
3.1 社会学习论
3.2 创新扩散论
3.3 技术接受论
第三周测验
第四周 新媒体的伦理与法制
4.1 新媒体伦理
4.2 新媒体法制
4.3 其他控制手段
第四周测验
第五周 新媒体的社会结构影响
5.1 网络社会
5.2 阶层结构
5.3 数字鸿沟
第五周测验
第六周 新媒体的政治影响
6.1 网络参与
6.2 网络治理
6.3 电子政务
第六周测验
第七周 新媒体的经济影响
7.1 信息经济
7.2 创意产业
7.3 电子商务
第七周测验
第八周 新媒体的文化影响
8.1 网络文化概念
8.2 网络文化建构
8.3 网络文化影响
作为一门概论课程,本课程无特殊要求的先修课程。欢迎所有对新媒体感兴趣的同学选修。
1.本课程所有视频一般都有标清、高清、超清三种格式,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网速进行选择。
2.建议大家根据教师设置的课件内容顺序进行学习,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3.教学视频的语速问题众口难调,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速度播放。
4.请大家在进行测验和考试之前,务必仔细阅读评分标准,例如测验只有一次机会等,以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5.感谢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朱承璋老师整理讲义版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