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C学校专有课程
文学概论
分享
spContent=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文学选修课程,通过系统地讲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的批评流派及其使用方法,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文艺观,并具有一定的阅读、欣赏、分析、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学好英语文学方面的后续课程,初步具备英语文学方面的科研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并掌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批评的发展演变过程,各流派的代表学者及其主要批评观点,学会如何使用这些批评理论开展文学批评实践活动;

本课程将主要介绍解“形式主义”(Formalisitic Approach)“英美新批评”(New Criticism)、“精神分析批评”(Psychoanalytical Criticism)、“女性主义”(Feminist Criticism)、“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神话原型分析”(Archetypal Criticism)和“文化研究”(Cutural Studies)等理论流派;


授课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系统学习,了解并掌握20世纪西方主要批评流派以及观点;以文学阅读为路径,领会文学批评实践的路径与方法,并开展文学批评活动,训练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与文本感受力;

能力目标:通过文学阅读与文学批评,掌握文学批评理论的运用思路,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理解、分析、批评与鉴赏能力,以阅读促理解,以批评促思辨,逐层提升学生的文学思辨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素养目标:通过欣赏与批评英美文学作品,增强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认知,开展中西文化比较;聚焦文学热点话题,归纳总结中西作家相似与不同的处理方式,体察文化异同,汲取西方思想精华,并建立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语言与文化“桥梁”人才。


成绩 要求

本课程评价是兼顾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多维度、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1. 学生总评成绩分为期末测试40%和平时成绩60%。

2. 期末测试以批评性论文撰写为考核方式(内容为文学批评方法的运用,格式参照毕业论文,字数1000以上)

3.平时成绩60%包括自主学习成绩和过程性成绩,具体如下:

自主学习成绩(占总评成绩40%)= 课堂展示(10%)+ 自主预习(1o%,线上)+ 讨论发帖(20%,线上)

过程性成绩(占总评成绩60%)=  单元测试(15%,线上)+ 单元作业(15%,线上)+理论摘要写作(15%,线下)+文学批评实践写作(15%,线下)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要求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良好的文学文本赏析能力。已修完前期课程《英美小说欣赏》,并平行修读《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一)课程。 

参考资料

      使用教材:

  1. Wilfred L. Guerin.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拓展资料:

  1. 1. Barnet, Sylvan, Morton Berman, and William Burto.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Fiction, Poetry, and Drama.12th ed. New York: Longman, 2012.02

  2. 2. Bressler, Charles E., 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2011.03

  3. 3. Raman Selden.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5.07

  4. 4. Julian Wolfreys.Introducing Literary Theories: A Guide and Glossary.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2.04

  5. 5. 马新国编   《西方文论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

  6. 6. 朱刚编  《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0


常见问题
  1. 文学作品的分析,到底应该应该注重作者还是注重文本本身?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文学批评分析方法的选择。作者肯定是在自己的世界观之下创作了某些文学作品,所以在对文本进行分析时,从作家的经历入手或许会看到有趣的一面。但是又有言称,“作者已死”,作者创作出了文本后,文本便是一个独立的客体。因此在分析的时候可以抛开作者的生平,以文章为主对文本作为分析。

    其实这个问题并无标准答案,每一个角度都是一个新世界。这便是文学批评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