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我们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助于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我们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助于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是针对浙江科技大学预科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该课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是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途径等,从而有助于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自觉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成绩 要求
本课程为线下课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辅助课程,学生需要学习完相关视频和资料,并做完相应的测试方可取得成绩。
课程大纲
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
第一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
一、中华民族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理念
一、十二个必须
二、四个共同
三、四个与共
四、四对关系
第三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大一统历史传统
三、“两个结合”理论成果
第四节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第一节 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地理与文明
二、国家与民族
三、多元与一体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先锋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先锋队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
二、先锋队与中华民族团结进步
三、先锋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史前时期)
第一节 中华民族起源
一、中华大地早期人类与文化
二、早期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三、区域文化的早期交融
第二节 华夏初立
一、邦国林立
二、王国初统
第三节 中华文明特性的基本形成
一、连续演化
二、创新发展
三、包容开放
四、从分到合
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演进(夏商周时期)
第一节 华夏共同体的孕育
一、中华文明核心区
二、“内服”与“外服”
三、文字与青铜器
第二节 华夏共同体的发展
一、周初分封
二、周礼秩序
三、“周道”路网
第三节 华夏共同体的成熟
一、从“诸夏”到“华夏”
二、杂处与通婚
三、“同文”与“共祖”
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初步形成(秦汉时期)
第一节 构建大一统政治秩序
一、中央集权与郡县制
二、藩属治理体系
三、边疆政权演化
第二节 形成统一经济体系
一、统一度量衡
二、车同轨
三、关市不乏
第三节 重塑社会生活
一、编户齐民
二、行同伦
三、人口迁徙
四、汉人形成
第四节 深化文化交融格局
一、书同文
二、儒学正统
三、列国文化交融
四、中原与边疆互动
“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
一、政制趋同
二、中华认同的扩大
三、从胡汉分治到胡汉一体
第二节 分立政权下的经济交往
一、游牧与农耕互补
二、平原与山地联结
三、跨族群经济发展
第三节 社会变迁中的结构重组
一、北方部落制的解体
二、南方族群的编户化
三、南北族群的双向迁徙
第四节 动荡时期的文化发展
一、北朝时期西域华化
二、儒释道文化交融
三、夷夏共祖的历史书写
华夷一体与中华民族空前繁盛(隋唐五代时期)
第一节 共构政治格局
一、共融的政治秩序
二、兼容的社会治理
三、开放的选官体系
四、柔性的区域治理
第二节 共塑经济秩序
一、经济重心南移
二、参天可汗大道
三、丝路贸易
第三节 共享社会文化
一、兼爱夷夏
二、文化鼎盛
三、唐蕃互动
四、西域新发展
五、冲突与融合
第四节 唐中晚期的政治文化发展
一、安史之乱
二、五代十国的唐风遗韵
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
第一节 竞逐“中国”正统
一、共尊“中国”认同
二、共筑“中国”版图
三、共承“中国”之制
第二节 共享经济之利
一、区域经济交融
二、榷场贸易网络
三、“宋钱”通行四方
第三节 融会社会生活
一、族群迁徙
二、族际通婚
三、礼俗嬗变
第四节 融聚“中国”文化
一、儒释道之合
二、汉字之用
三、文艺之融
混一南北与中华民族大统合(元朝时期)
第一节 重建一统
一、统一全国
二、行政大区制
三、多语言政务
四、礼文习儒
第二节 经济统合
一、驿路体系
二、发行纸币
三、农牧整合
第三节 胡汉一家
一、族际交融
二、大迁徙大混居
三、文化互融
中外会通与中华民族固壮大(明朝时期)
第一节 巩固统一政治格局
一、接续大一统
二、建构二元疆域治理体制
三、明蒙互动
四、共击外敌侵扰
第二节 农商并举的经济形态
一、边疆屯田与新作物传入
二、封贡互市与茶马贸易
三、白银流通与市场统一
第三节 疏通华夷的社会风貌
一、北方族群的内附
二、农牧混合社会的成长
三、南方多元社会的发展
第四节 互鉴交融的文化气象
一、儒释道三教合一
二、儒学教育的推广
三、多元文化融聚
四、中外文化交流
中华一家与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清前中期)
第一节 政治一统
一、疆域鼎盛
二、大一统政治观
三、因俗而治
第二节 经济一体
一、边疆地区的新开发
二、农业新发展与人口激增
三、边疆地区驿站系统建设
四、国内贸易体系成熟
第三节 社会整合
一、人口流动
二、交错杂居
三、族际通婚
第四节 文化交融
一、道统与治统
二、“同文”之治
三、藏传佛教的治理
四、忠义精神的推崇
民族危亡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1840-1919)
第一节 从帝制到共和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晚清政府的“自救”
三、辛亥革命与民国肇建
第二节 “中华民族”话语的出现
一、近现代中国认同
二、“中华民族”族称的出现
三、国家建设的初步构想
第三节 走向自觉
一、共抗西方列强
二、区域经济互通
三、社会文化发展
先锋队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1919--1949)
第一节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三、革命新局面
第二节 革命新道路
一、土地革命与长征
二、中华民族先锋队
三、全民族抗战
四、边区民族治理
五、中国命运的抉择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民族治理及其局限
一、边疆治理
二、社会交融
三、治理局限
新中国与中华民族新纪元(1949-2012)
第一节 重塑现代中国
一、捍卫国家统一
二、确立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三、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第二节 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
一、深化民族平等
二、加强民族团结
三、推动民族互助
四、促进民族和谐
第三节 推动中华民族大进步
一、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政治文化认同大凝聚
三、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加速
四、文化共享共传迅速发展
新时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12-)
第一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挑战
一、中华民族根本利益面临挑战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挑战
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面临挑战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思路
一、确立民族工作主线
二、坚持基本方法
三、抓好重点工作
第三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成就
一、政治上更加团结统一
二、经济上更加共富共享
三、文化上更加创新交融
四、社会上更加互嵌共融
五、生态文明上更加持续发展
第四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路向
一、超大规模现代化之路
二、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之路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五、和平发展之路
文明新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节 百年变局与中西治理
一、世界格局变迁
二、中西治理体系比较
三、现代国家认同困境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世界意义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实践
第三节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世界文明互鉴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及其特点
二、人类文明新路的中国探索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