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明:别总诟病MOOC完成率低 其实做分母也光荣

作者 :中M君采访整理 2015-10-13

2015年10月8日,李晓明教授在中国大学MOOC上开设的《慕课问道》课程正式开课。李老师接受中M君采访谈人们对于MOOC的疑问和诟病,他表示用户完成率低、师生互动性不足等都是MOOC本身自带的天然属性,但这些都不是大问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弥补短板。




MOOC之风进入中国两年多来,不止有对这种改变教与学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赞誉声,也有一些唱衰MOOC的批评声。


1、用户完成率低问题


有很多人以“用户完成率低”来诟病MOOC平台及MOOC这种学习方式,他们表示很多MOOC在开课后一两周参与人数就会急剧下降,而且还拿出各种数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比如哈佛大学在edX上的课程只有6%的完成率等。但李老师认为这是学习MOOC的学生的天然属性,“从很多调查都可以看出,有些同学本身就不在意是否完成,就是想看看,也不想做题,我觉得照样有收获。”李老师也以自己为例,他说自己在MOOC平台上也学过十几门课,但只有一门拿到证书,“我也看了哈佛的ChinaX,没看完,但还是有收获的。”



李晓明老师的MOOC学习证书


2014年edX副总裁Kathy Pugh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也表示,MOOC平台完成率从在5%-10%这样一个数据是用最终完成课程并获得证书的人数除以全部选课人数得出的,但是如果用活跃学习者(edX将完成了第一次课程作业的选课人群定义为活跃学习者)作为分母,这个数值就提高得多,“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学MOOC得动因不是获得证书,而只是获得一部分讯息,所以大家不能过于将注意力集中在完成率上,而是要结合学生选课的初衷。”


李老师认为MOOC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开放在网络上的学习资源,用户完成率低是它很天然的结果,因为大规模、因为开放,它的分母天然的就高很多,他不理解为什么有人认为这会成为MOOC发展的阻碍,这不应该成为评价MOOC的唯一指标。MOOC毕竟不同于在大学有学分要求的课程,不是说你不完成这门课就无法毕业,所以它天然得对学生的约束力就没有大学线下课堂来得高,这是它不可抛弃的本体特征,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对于这个现象,很多MOOCer也是深有体会,参加中M君主持的线上直播交流活动的MOOCer们也都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MOOCer给出了“寻找学习伙伴互相监督”、“自己给自己打卡”等方法帮助学习者提高完成率,也有MOOCer表示“只是把MOOC当做乐趣,放弃与否并不是一个大事”、“不需要特别约束,这样反而给自己负罪感”。


当然,虽然不应过分关注完成率,但如果想要提高完成率,还是有办法的。


技术手段的优化措施:比如一些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和大数据分析,给用户做个性化提醒,或者打造用户社区,让学员之间互相监督等。总之,用户完成率低这一天然属性虽不至于完全克服,也不能完全克服,但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调动起一部分“分母”去做“分子”的。


2、互动效果相对较差问题


也有一些人说MOOC没有学生与老师的面对面交流的感觉,也没有集体在一个实体空间、每个人能看到别人学习状态的学习氛围,他们以此不看好MOOC的学习效果。对此,李老师说,这也是MOOC的天然特征。MOOC在化繁就简的过程中,天然得弱化了教学道具和教学场景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让学生更集中于老师的教学内容,“不能改变这种情况,改变了就不是MOOC了,但可以在不改变现有形式的情况下利用技术革新去把它做得尽量好。”


技术手段的优化措施: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课程讨论区来实现学生和老师的交流,以及学生和学生的交流,讨论区的热闹也会形成一种集体学习的氛围;另外,有些课程也可以举办线上直播课或答疑课,增加师生及学生之间的实时交流感。



中国大学MOOC《慕课问道》课程讨论区


3、与个性化学习需求相背离问题


还有一些人说MOOC的M,即Massive(大规模),与现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相背离,他们以此来看衰MOOC。但事实上,只要是一对多的课堂,无论是线上的MOOC,还是线下的传统大学课堂,都无法实现最完美的一对一个性化教学,因此,也不应该苛求MOOC达到私人家教般的个性化教学。对于这样的批评声,李老师说,这从定义上来看就是MOOC的天然特征,但“我觉得大规模也可以个性化,技术上是可以提供某些支持的。”


首先,姑且不说MOOC作为开放在网络上的课程,天然就有一些比传统大学课堂更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比如学生可以在开课当周自由选择个性化的时间段来学习,也可以在观看某一课时视频时在个人无法理解的地方暂停或回放等,这些个性化的操作都是在线下课堂无法实现的。


技术手段的优化措施:其次,如今很多MOOC平台也都在不断探索新的适应大家学习习惯的新功能,比如,Coursera平台为了满足每个学生学习节奏、学习时间等的不同,果断抛弃了自己的旧平台,上线了可以on demand(应需)的新课程平台,课程内容一次性全部上线,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学习,但与其他把课程资源也都一次性放上网的放养式网络课程不同,on demand课程还是会有每节课的deadline(截止日期)的,不同时间进入的学生可以设置不同的deadline。李老师说,“刚开始讲MOOC的时候,课程一周周往外放,大家齐步学习,这在当初是一个亮点,但有些人并不希望这样,每个人的学习节奏、学习速度可能不同。”


综上所述,MOOC虽然有一些天然的短板,但这并不能否定MOOC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优势,而且还可以通过技术革新去弥补这些短板。MOOC还是值得推广的,正如李老师说的,“MOOC在大学推广起来,我觉得长远来看一定会发生。”